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原创 > 日本大学李克教授:中国企业如何走出转型升级的误区和怪圈?

日本大学李克教授:中国企业如何走出转型升级的误区和怪圈?

2021-02-04 17:59:35小毕 30391

1月30日,由毕友网、百鲲资本、百鲲创投学院共同主办的“2021毕友产业投资新年大课”圆满举行,大课以“2021征途”为主题,邀请14位来自以色列、日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知名投资人、学者、政要,围绕创新创业创投,从趋势、产业、投资等维度进行了精彩的在线直播分享。“2021毕友百鲲产业投资人加速计划”、“2021毕友社群体系”也在大课中同步发布。

日本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日中管理学院院长及理事长 李克先生出席本次大课,以《2021全球经济与投资趋势分析及预测》为主题,分享了“世界工厂”模式的末路与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工业4.0”和“第四次产业革命”,日本企业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等。

image002.jpg

嘉宾简介

李克先生,日本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日中管理学院 院长、理事长。

日本经济技术国际推进协会理事长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讲座教授

《亚太经济评论》主编,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等。

大和证券高级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外聘研究员、日本太阳经济协会特别顾问等。

中央电视台CCTV-2财经频道、CCTV-9特约评论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专栏评论家等。


主要观点

image004.jpg

2021年中美经济对抗和贸易战带来的进一步影响

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时代下降至冰点;

中国方面希望中美关系从一种无序冲突的不稳定状态回到一种战略合作和有序竞争的稳定状态;

美国新任总统团队对中美关系定位为竞争与合作,承认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但把战略竞争作为前提。拜登对华战略仍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在中国不断谋求发展而美国将其视为威胁的情况下,中美战略竞争不可避免;

中美经济利益联系广泛,在许多议题上也有合作空间。拜登如果能够更加理性对待中国,中美关系的不稳定性总体可能有所下降,在应对疫情、提振经济和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不排除两国合作有所加强。

2021年新冠疫情的不确定,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确定性

全球疫情演进、疫苗研发进度和全球复苏状况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是影响2021年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因素;

全球供应链将加速进行重构。

image006.jpg

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与负面因素

积极因素:

2020年全年增速达到2.1%,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

2021年增长率预期范围为6.5~9.5%,大概率会超过8%;

国际、国内双循环;

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将由政府公共投资转为消费和民间投资;

2021年世界经济将进入较强反弹,世界银行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达到4%以上;

中美经贸摩擦短期内将有所缓和;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将加强;

创新、经济安全、环保和进一步开放将成为政策关注重点;

结构性机会!

负面因素:

中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市场压力依旧;

美国拜登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也是未知数,可能的改善有限;

企业债务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依然严峻;

中国资产价格面临重新评估,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面临下行压力;

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image008.jpg

“中国货”强大的竞争力,来自超大型的生产规模,也来自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口红利、开放红利、改革红利。

比较而言,技术的引进与模仿是相对容易的;而制度的学习、改革与完善却是非常艰巨的过程。未来发展将更加倚重于制度红利、改革红利。


中国的“世界工厂” 战略

固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贸易增长率都十分强劲,然而利润的绝大部分却是被外国公司赚取的,中国的份额正如员工的角色一样,仅仅是少量的加工费,土地使用费与税收等,其比例经常是只占毛利润的5-10%。这种状况也表现在为什么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商人们对于进入中国处于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

就像常识之中,人们都知道打工一族,即使是白领、金领,也是不可能获取利润的大部分,真正赚大钱的还是公司的老板们。中国的状况目前正是如此。

为什么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国民的收益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增长的成果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根源就在于这个“世界工厂”的发展思路中。

九十年代以前的中国,更多的是依照出口一亿件衣服来换取一架飞机的外贸模式;逐步过渡到今天大量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成为“世界工厂”。大量外国企业的进入,固然支持了中国的增长与大量的就业,可使整个中国也正一步步的沦为“举全国之民力,为外国人打工”的境遇。

image010.jpg

如何评价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表现?

以GDP总量来衡量,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评价近年来中日两国经济的表现?

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不过仍然需要冷静地对待。我们的人口比日本多11倍,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大,关键要看人均GDP,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仅为日本的1/8; 其次还要看整个经济结构,包括社会发展、人文、文化等。

据统计,1830年前的大约一千年,中国GDP排名一直是世界第一,但1840年鸦片战争我们被打败了;一直到1914年,一次世界大战前,我们仍然是 GDP世界第二。因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中国来看,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GDP超越日本是很自然的事。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来说是非常有益,日本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都在不断增多,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日本最重要的邻国和经济伙伴,它的经济繁荣将会帮助日本经济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日本的民众对中国GDP超日本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GDP规模从长期看与“人口规模”密切相关。

看日本经济状况,它的GNP(国民生产总值)比GDP(国内生产总值)更准确、更合理。从经济上说,世界上有两个日本。

中国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模式

第一,“工业园区”模式。

第二,“专业市场”模式。

深圳: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集群 ---  华强北市场

义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群 ---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

乐从:全球最大的家具集群 --- 乐从家具市场

常熟:中国最大的内销服装集群  --- 常熟招商城

永康:中国最大的五金机械集群 --- 中国科技五金城

余姚:中国最大的塑料制品,塑料模具集群 --- 中国轻工模具城、中国塑料城

绍兴:中国最大的纺织品集群  --- 中国轻纺城

丹阳:中国最大的镜片集群 --- 丹阳眼镜城

南通:中国最大家纺市场 --- 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城、 中国南通家纺城


“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的提法和论断已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认识误区:认为经济“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工业化”就等同于“工厂化”;

还有很多人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从“第一次产业(农业)”,向“第二次产业(工业)”,再向“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不断过渡、扩展的梯度提升的过程。

其实,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并不一定就是要通过“工业化”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服务业化”、“农业化”、“教育业化”、“科技业化”、“金融业化”、“贸易业化”等很多其他方式来实现。当然,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早期,“现代化”和“工业化”、“工厂化”是被大致画上等号的。

当今世界,我们看到的是,很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不断地实现它们特定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地推动专业化和品质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提高。那些所谓“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的提法和论断,已经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绝大多数行业,只要能不断推动它们升级换代、增加附加值,就都是有潜力、有前景的。

特别是行业发展中,一定要依托本身的比较优势,自己在行业中挖掘、创造“内生的比较优势”。

image014.jpg

当今中国企业面临的五大问题

中国企业的困境,在于产业价值链中的上端、下端不通。上端,即研发、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工业标准;下端,即国际品牌、国际市场通道和网络、定价话语权等。

到2017年底,中国企业登记数量已超过4700万家。

但是,如今中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却极不乐观,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五个方面:

第一,产业与产品结构问题,研发和员工能力不足;

第二,融资问题;

第三,中小企业的管理问题,模式落后;

第四,目前成本压力持续上升;

第五,以工业4.0为标志的未来新型生产模式的冲击。

如何借助日本和欧美的产业资源优势,通过“第二次开放”推动中国企业的国际合作和转型升级,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

image016.jpg

什么是“工业4.0”和“第四次产业革命”

工业4.0的核心是智能制造与智能工厂,而它又会超越其技术本身,将在商业模式、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经济社会形态、乃至政治经济体系上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在工业4.0时代,人与机器、机器与零件则能借助智能网络来随时随地交换信息。整个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都会融合为一体,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和生活将逐渐席卷全球。

未来的智能工厂将实现网络化生产,采用数字化程度更高的预测型制造模式,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型制造模式。

智能工厂不仅会实现大规模个性定制生产,还能让智能机器人与最终用户实现全程无缝对接。消费者的参与感、体验感、成就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构建工业4.0方向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内容和步骤

第一,生产现场的标准化和精细化;

第二,生产体系的自动化;

第三,生产体系的智能化。

image018.jpg

这些中国企业家们的困惑,你有吗?

原来只要增加设备,招人进来,产能一年上一个台阶,现在始终上不去?

原来生产出来给客户就可以拿到钱,现在投诉多而且要降价,本来就已经低了?

引进专业空降兵,问题还是更多呢?

原来自己一人管理,一呼就应,为什么现在几呼也不动,是执行力?

工资增加了,效率也没有上去呢?

现在的工人不如原来的好管,原来每月发一部分工资,年底发也没有问题,现在全发还是意见大?

管理人员不能“以厂为家”?

安排培训了,钱也出到位了,培训过后仍然恢复到原样?

……

image020.jpg

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走出转型升级的“误区”和“怪圈”?

企业转型,转什么型?是学国外诺基亚从做造纸厂到胶鞋、轮胎、到移动通讯?还是学省内海亮集团从铜材加工、设备制造、管材设备制造、酒店、教育等;

企业升级,升什么级?是学万向从汽车转向节到汽车部件至主机配套物流、电动汽车?还是中捷集团从缝纫机铸造、机壳加工、涂装、装配的全自动化?

针对以上问题,企业必须先找准定位、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找到市场突破口,抓住时机。

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产业转型、升级?

要做好转型升级的内功:准确给自己及自己的团队进行号脉,确定转型的方向,明确转型的市场及市场的定位。要明白:

1、转型不是现有产品不挣钱,再找一个市场上挣钱的产品自己来做;

2、转型不是主业扔掉,看见别人能做自己也做,政府资源可以依靠,但不是永久资源,做资本需要自身有资本;

3、转型不是想转就能转的,需要挟内功而瞅准时机;

4、升级不仅仅是购置设备,挖几个行业专业人员来做,资金充足不代表企业就轻易转型升级。

image022.jpg

日本在下列领域掌握着领先技术

超导技术:`日本开始研究超导新干线,预计时速将到达500公里。实力公司包括:日立,东芝,日本车辆,三菱重工等。

材料技术:NEC,东芝,日立,古河电工,神户制铁所,住友电工,东京电力,等等;

纳米技术:高速通信技术,NEC,日立;下一代DVD技术:SONY;东芝;

下下一代DVD技术:日立;平面显示屏技术:佳能,SONY,双叶电子;硅技术:东京微电子,尼康;

MEMS:三菱电机,夏普,松下;

宇宙:石川岛播磨重工;川崎重工,三菱重工;东芝,NEC,三菱电机;

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 (与日本合资);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

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通信领域:NTT独占鳌头。

image024.jpg

日本中小企业的几种类型

第一,全球主导型——国际细分市场。如微型轴承、运载火箭耐热材料、监控镜头;

第二,国内主导型——国内细分市场。如食品仿真品、大豆系列食品;

第三,加工配套型。如液晶显示屏,其有高度的专业化分工,磨合型生产,与少数客户之间长期合作,不一定有高端技术,但配合默契,不出任何差错。

第四,工匠主导型。企业家为高级技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现代化管理,而在于企业家本人的熟练技能,加工精度高,试制能力强。

日本中小企业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日本总企业数421万家企业,其中420万家(99.7%)是中小企业;

民营非第一产业总就业人数4,013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为2,784万人(69.4%);

制造业101兆日元的附加值中,300人以下事务所创造的附加值为55兆日元(54%);

制造业334兆日元的出厂货物总额,中小企业占158兆日元(47%);

中小制造业的平均自有资本比率低于20%。

日本中小企业目前的困境

全球(国内)主导型企业:金融危机背景下,发达国家市场萎缩,没有开拓新兴市场的渠道;

加工配套型企业:龙头企业向海外转移。有技术,无市场。

工匠主导型企业:没有接班人,技能难以传承。

image026.jpg

日本式“隐形冠军”诞生的源泉

第一,国内市场。1、平等的社会,“一亿人的中产阶级”;2、挑剔的消费者,“拿着显微镜检验产品”,“能够做日本市场的企业可以做任何市场”;3、多品种,小批量的需求。“我早在二战结束以后就认识到,由于日本市场规模小,选择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是日本汽车行业与欧美抗衡的唯一出路”。----丰田生产方式创始人大野耐一

第二,产业链形态。日本的产业链形态是下包制,中小企业支撑着大企业,没有中小企业,大企业的竞争力将难以维系。而在中国以及其他多数亚洲国家,其产业链形态是多点网状。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没有中小企业,大企业会活得更加滋润。

第三,企业家精神。日本的企业家追求“匠气”,精益求精,以高度熟练为荣,客户、同行之间相互激赏,相互鼓励。

日本企业家的四个关键词:1、现场——“整天待在办公室里的老板是最没出息的”;2、改善——现场始终在变化,现场有许多问题,要不断改进;3、技能——技术可以标准化,可以复制,而技能是师徒传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4、熟练——长期积累,熟能生巧。

正如日本大田区产业振兴协会专务理事山田伸显所说;“日本的中小企业家不是做大做强型的,绝大多数人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把该做的工作做好”。“日本的中小企业大多不愿意股票上市,他们不想外人插足自己的生意,把自己的那摊事做好就行了”。“中小企业家不想把企业做大,只想发挥专长,做出高质量的工作,日本今后少子化,这个趋势会更明显”。

中国企业家的关键词,则是整合、并购、多元化、资本运作等。

第五,政策扶持。比如1948颁布的《中小企业厅成立法》,1963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 》等,把中小企业组织起来,向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image028.jpg

2021年中国企业转型突围与增长前景

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就是产业升级。长期以来,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贡献很大。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相较发达国家还是相对便宜,仍有竞争力。但未来工资仍将持续上涨,如果产业结构不升级,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都将不可持续。

我们现在谈鼓励企业“走出去”,思路一定要清楚。中国企业不缺乏制造能力,缺乏的是研发和市场方面的控制力和能力。企业走向海外,也是打通这条通路的一种短期 的权宜方式,但提升经济发展品质的根本方式还是靠自主研发、自我能力的提高。中国一是应当有意识地通过海外并购来让国内企业接触到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和产品,解决在研发和技术方面提升的问题,或市场通路的问题。

“引进来”: 原来是“招商引资” ,现在应该更多的考虑把“资”换成“智”,要“引智”和“借智 ”。可以把国外的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通过一些优厚的待遇吸引过来。因为他们能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海外的行业人脉和市场网络。

image030.jpg

转型突围与增长前景中政府的角色

政府要注意“有所为,有所不为”。

政府的“有所为”更多的是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也就是为企业发展和创新、为企业长远的发展前景的预期方面,通过建立和不断完善其对应的“制定环境”,从而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支柱和保障,而且是稳定的、固化了的制度环境。从而让企业愿意为提升自己的品质、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去进行中长期投资。

同时,政府的“有所为”也应该表现在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持续的在财务、技术、管理、国际化方面的实际的帮助。推动企业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市场和技术的更多的接轨和参与,一步一步提升企业品质。

政府的“有所不为”应该是避免过度的介入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去,包括现在到处在建设的“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园”等,这些活动应该交给企业和市场去解决,否则又会回到过去以“GDP增长率”为考核指标的发展老路上去。

“转型升级”不等于建设“科技园”、“创业园”

产业升级、创新不是靠政府、行政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以“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


image032.jpg

产业集群

国家(产业)间的制度效率与竞争强度之间存在循环效应,这种循环效应能够决定产业集群的布局和配置,决定各国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位置,并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状态。

尤其是,一国技术(经济)系统的制度效率的进步将会增加市场交易的需求,进而扩展产业分工网络规模;而这又将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扩大产业网络的范围,提升该国在产业生产价值链上的位置。

高端和低端企业:由于技术壁垒、专利、研发以及创新成本导致进入壁垒上升---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的安排(institutional setting)、经济技术系统的效率、交易效率,而不是Porter所说的“地理上的临近 geographical proximity”或是“地理上的集中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规模化、积聚化)。

如果高端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利润,为何低端企业以及中间产品生产商不向生产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这意味着当高端企业的固定学习和进入成本上升,成为高端企业将越困难,高端企业的相对数目会减少。

产业网络的轴心

如何成为产业分工网络的核心(Hub)?---高端企业可以利用高额的固定学习成本和进入成本(例如品牌、品质、形象、专利、市场网络、研发以及创新能力),不但可以控制最终产品市场以及市场进入,也可以控制为其配套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市场和厂商,它们将更有可能成为产业分工网络的中心(Hub)。除此之外,它们还可以通过代工OEM以及转包合同,来近一步控制中间产品和零件生产商。与此相反,低端企业将不得不面对相互之间的强烈的市场竞争和替代效应,甚至还要遭遇新进厂商的挑战。

国家在生产价值链上地位的竞争,即高端和低端生产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经济技术系统的制度效率之间的高低。

与地理距离相比,制度的安排和设定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更为重要。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地理因素和非地理因素形成,存在着地理型产业集群和非地理型产业集群。 

日本企业的复杂心态

渴望开拓中国和亚洲市场,把中国和亚洲作为摆脱金融危机影响的机会;

对与中国和亚洲企业合作顾虑重重;

知识产权能受到保护吗?

货款可以收得回来吗?

怎样找到值得信赖,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

中日企业合作的主要困难

1、日方对技术流失的恐惧。对外资并购感到威胁的制造业企业达到79.6%,不感到威胁的企业仅有9.4%。

2、日方以小为美的工匠心态。

3、缺少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

4、怎样在短期内建立互信?

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是要挖掘和创造新的“内生比较优势”,重点是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网络中的话语权。

日本海外“产业备份”选择基准

主要是看重制度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网络:

一是,最主要的是当地是否已经形成特定产业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的网络。

第二个是,日本也要转型升级,传统优势行业都有巨额亏损。从去年年底开始日本不断扩大以中国为中心的海外生产基地的投入。

第三个方面,是看重当地的制度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政府行政能力的综合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外贸体制、物流体系、信息,还是交通基础设施、政府行政能力是否相对完善和优越。

对于中国未来出口的产品,不能再以简单的“劳动密集型”来实现。更多应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考虑动态的、主动的合作模式。依托日本企业向海外转移的变化,以日本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主动承接技术上的合作机会和进入日本的产业供应链。

一些条件成熟的企业,甚至可以自动“走出去”,通过和日本企业的股权合作,包括并购模式,在部分行业取得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和中高端产品的进入通道,甚至可以将部分“中国制造”产品转变为“日本制造”产品。

继续单纯靠招商引资不足以缓解转型压力。对“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如果不够,中国转型升级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不能单纯靠代工、贴牌、OEM等简单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未来和日本合作的话,应该更多考虑怎么把他们的技术和产品的优势,逐步嫁接到现有的中国企业中来,建立新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以提高中国本土企业的软实力。

中日企业新型合作模式

“招商引资”  vs “企业直接对接”

“技术、生产线、专利购买”  vs  “企业股权合作”

“技术换市场”  vs  “技术加市场”

“世界工厂”(Made in China) 与“中国创造” (Created by China)

中日企业合作的重点是:日本中小企业 (隐形冠军)

日本中小企业的特色:规模小、技术好、不挣钱

对日并购、合作的主要困难

第一,日方对技术流失的恐惧。对外资并购感到威胁的制造业企业达到79.6%,不感到威胁的企业仅有9.4%。

第二,日方以小为美的工匠心态。

第三,缺少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

第四,怎样在短期内建立互信?

未来中国的发展,还是要挖掘和创造新的“内生比较优势”,重点是提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网络中的话语权 。

促进中国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政府在财政税收、信用担保、信贷支持等方面做了很多颇有成效的工作。

针对中国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分析,需要从:1. 产业与产品结构;2. 融资;3.管理和技术、人才、项目评估机制;4.企业社会服务机制,四个方面入手。

原则是:国际化、市场化、混合制的政策努力;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第二次开发”。

第一,产业与产品结构方面。

要从“产业集群”的思路,转变到建立“产业网络的轴心(Hub)”。

要采用“借智”模式,而不是简单的“引智”的战略。

特别是为其建立国际产业资源通道和市场通道!这其中,可以通过国际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甚至是委托国际团队,建立“产业高地”或者“国际XX产业研究院”(产业网络的轴心)的方式,在部分产业上形成示范效应和引导效应。

“产业高地”或者“国际XX产业研究院”,必须采用官、产、学一体化的模式;并且必须是依托国际优质产业资源,特别是拥有资深的国际行业专家的指导。

第二,融资问题。

解决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努力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银行体系。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银行体系,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化金融机构。

2、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国际化的中小企业扶持基金。

目前,有几类直投类融资模式值得借鉴。包括:

1)推进设立柜台交易,建立地方性“创业板”、“新三板”模式。

2)积极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

3)发行中小企业联合债券。

4)可积极利用国际二板市场及香港创业板市场,为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上市条件,鼓励企业海外上市。

5)通过混合所有制PPP模式,建立国际化的中小企业扶持基金。

第三,管理和技术、人才、项目评估机制的问题。

建议政府考虑构造一套依托国际经验的技术、人才、项目平台和市场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利用合适的标准对每个技术、人才、项目做客观评价。这其中,特别要强化国际专家和行业资源的导入。

其次,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推动企业研发热情和项目发展,企业自身应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福利、股权激励等方面的物质激励制度,完善福利保障制度等。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同时,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的诚信机制建设、知识产权机制的建立,努力建立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档案以及规范的信息传递和披露机制,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建立市场化和个性化的技术、人才、项目平台和评价体系机制,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当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健康的发展,仅仅靠政策的扶持是难以持久的,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不断改进。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清晰的产权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内部保险和福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财会、评估、审计等制度。同时要高度重视制度的不断创新,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第四,建立面对中小企业的特定社会服务机制。

目前,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缺失使得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为此,需要尽快建立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资讯服务、商业配套服务、国际化拓展服务、行政和管理配套服务等,减少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精细化程度。为此,政府应加快相关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及加强对这些中介机构的监管,以防止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伤害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

因此,地方政府在继续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制的同时,仍然需要更好地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机制和平台;并且,在特定领域,可以通过引入国际相关专家团队和机构的方式,在构建中小企业优良外部环境方面取得快速突破,为宁波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服务。

image042.jpg

敲黑板:百鲲产业投资计划发布,破局创业投资与企业增长

未来十年,将是产业投资的黄金十年。为此,2021新年之际,毕友百鲲计划全新升级,在原有的创业加速基础上,不断强化资本加速,并联合国内100家顶级一线投资机构,共同并推出了百鲲产业投资加速计划,针对寻求产业创新和增长突破的传统产业企业家、寻求技术创新和快速迭代的新兴产业创业者、以及希望进入风险投资行业、发现和投资长期价值的投资人和高净值人群,通过“学、练、投”三结合的体系,培养兼具资本和产业双重思维的投资家,破局创业投资与企业增长。

李克教授先生将作为百鲲导师,带领大家从产业与资本结合的角度探讨企业发展,一起预见未来,精准把握创投趋势,乘势而起,抓住新经济下更多的价值创造的机会。欢迎与我们同行!

image0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