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主题
随着阿里金融、宜信P2P模式的兴起,互联网金融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央行、大型金融机构、互联网巨头、学术专家对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做了探讨,从高层的描述来看,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总体上是支持的,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传统金融从业人员、媒体、学术研究者对这个新兴行业争论不断,莫衷一是。
“颠覆论”认为,互联网金融新模式会颠覆传统金融形式。如中国投资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就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广东省银监局副局长何晓军同样称,互联网金融撬动的是商业银行的根本,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健康发展下去,可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商业银行可能不复存在。
“融合论”在承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挑战的同时,认为二者将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不管是支付宝,还是阿里金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都不会取代传统银行的角色。高盛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马宁持此观点,他认为互联网完全代替目前金融业模式过于理想化,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用电脑,而且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能完全消除,计算机的数据不能完全替代人的行为,也不能完全预测整个经济的行为和金融行为。
无论如何,互联网金融以其强大的自身优势与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本期毕友智汇帮让我们来探讨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重点讨论问题:
1、互联网金融VS传统金融,颠覆还是融合?
2、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在哪里,是不是P2P?
3、移动第三方支付的前景如何?
互联网金融简介
1、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向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数据产生、数据挖掘、数据安全和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搜索引擎等形成了庞大的数据量。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使大数据挖掘成为可能。数据安全技术使隐私保护和交易支付顺利进行。而搜索引擎使个体更加容易获取信息。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减小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风险,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其中技术实现所需的数据,几乎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代名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一种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
2、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机构、人人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越发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甚至具有替代作用。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移动支付替代传统支付业务。随着移动通讯设备的渗透率超过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或自助设备,以及移动通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金额2011年为1059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将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2016年将达到6169亿美元。在肯尼亚,手机支付系统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而且延伸到存贷款等基本金融服务,而且不是由商业银行运营。
第二个趋势是人人贷替代传统存贷款业务。其发展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使人人贷在商业上成为可行。比如2007年成立的美国LendingClub公司,到2012年年中已经促成会员间贷款6.9亿美元,利息收入约0.6亿美元。
第三个趋势是众筹融资替代传统证券业务。所谓众筹,就是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是最近2年国外最热的创业方向之一。以Kickstarter为例,虽然它不是最早以众筹概念出现的网站,但却是最先做成的一家,曾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佳发明和最佳网站,进而成为“众筹”模式的代名词。2012年4月,美国通过JOBS法案,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融资获得股权资本,这使得众筹融资替代部分传统证券业务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极大的挑战。在推广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信用评级,有效地控制风险是关键。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控制风险呢?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用户信用数据作支撑,所以,在中国,并不是随随便便一家公司就能把互联网金融给做出来。阿里巴巴无心插柳,意外地打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大门。
3、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大家提供服务,这个是大家熟悉的网银,互联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应该是渠道的作用。
第二种模式,类似阿里金融,由于她具有电商的平台,为它提供信贷服务创造的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互联网在里边发挥的作用是依据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进而得到信用支持。
第三种模式,大家经常谈到的P2P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提供了中介服务,这种中介把资金出借方需求方结合在一起。
发展至今由P2P的概念已经衍生出了很多模式。中国网络借贷平台已经超过2000家,平台的模式各有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
1、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这也是相对安全的P2P模式。此类平台作为中介,平台不吸储,不放贷,只提供金融信息服务,由合作的小贷公司和担保机构提供双重担保。此模式首先在人人贷平台创立,由人人贷与中安信业共同推出产品“机构担保标”。此类平台的交易模式多为“1对多”,即一笔借款需求由多个投资人投资。此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目前中安信业、证大速贷、金融联等国内大型担保机构均介入到次模式中。
2、“P2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的宜信模式。可以称之为“多对多”模式,借款需求和投资都是打散组合的,甚至有由宜信负责人唐宁自己作为最大债权人将资金出借给借款人,然后获取债权对其分割,通过债权转让形式将债权转移给其他投资人,获得借贷资金。宜信也因其特殊的借贷模式,制定了“双向散打”风险控制,通过个人发放贷款的形式,获得一年期的债权,宜信将这笔债权进行金额及期限的同时拆分,这样一来,宜信利用资金和期限的交错配比,不断吸引资金,一边发放贷款获取债权,一边不断将金额与期限的错配,不断进行拆分转让,宜信模式的特点是可复制性强,发展快。其构架体系可以看作是左边对接资产,右边对接债权,宜信的平衡系数是对外放贷金额必须大于或等于转让债权,如果放贷金额实际小于转让债权,等于转让不存在的债权,根据《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的通知》,属于非法集资范畴。
3、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与其他平台仅仅几百万的注册资金相比,陆金所4个亿的注册资本显得尤其亮眼。此类平台有大集团的背景,且是由传统金融行业向互联网布局,因此在业务模式上金融色彩更浓,更“科班”,还拿风险控制来说,陆金所的P2P业务依然采用线下的借款人审核,并与平安集团旗下的担保公司合作进行业务担保,还从境外挖了专业团队来做风控。线下审核、全额担保虽然是最靠谱的手段,但成本并非所有的网贷平台都能负担,无法作为行业标配进行推广。值得一提的陆金所采用的是“1对1”模式,1笔借款只有1个投资人,需要投资人自行在网上操作投资,而且投资期限为1-3年,所以在刚推出时天天被抱怨买不到,而且流动性不高。但由于1对1模式债权清晰,因此陆金所在2012年底推出了债权转让服务,缓解了供应不足和流动性差的问题。
4、以交易参数为基点,结合O2O(Online to Offline,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的综合交易模式。例如阿里小额贷款为电商加入授信审核体系,对贷款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种小贷模式创建的P2P小额贷款业务凭借其客户资源、电商交易数据及产品结构占得优势,其线下成立的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对其平台客户进行服务。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因为有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这个市场充分有效,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
在这种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降低信息处理成本,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可达到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大幅减少交易成本。
要理解这种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信息处理;第二,风险评估;第三,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第四,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第五,供求方直接交易;第六,产品简单化(风险对冲需求减少);第七,金融市场运行完全互联网化,交易成本极少。
4、互联网金融运行方式
互联网金融运行方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
第一,支付方式方面,以移动支付为基础,个人和机构都可在中央银行的支付中心(超级网银)开账户(存款和证券登记),即不再完全是二级商业银行账户体系;证券、现金等金融资产的支付和转移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支付清算电子化,替代现钞流通。
第二,信息处理方面,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特别是对个人和机构没有义务披露的信息;搜索引擎对信息进行组织、排序和检索,能缓解信息超载问题,有针对性地满足信息需求;云计算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能力。总的效果是,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机构)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正是这种信息处理模式,使互联网金融模式替代了现在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主要功能。
第三,资源配置方面,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发布并匹配,供需双方可以直接联系和交易。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个体之间直接金融交易这一人类最早金融模式会突破传统的安全边界和商业可行性边界,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交易成本极低的条件下,互联网金融模式形成了“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诸如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个人投资渠道等问题就容易解决。
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双方或多方交易可以同时进行,信息充分透明,定价完全竞争(比如拍卖式),因此最有效率,社会福利最大化。各种金融产品均可如此交易。这也是一个最公平的市场,供需方均有透明、公平的机会。
总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互联网金融潜力巨大。
互联网金融典型案例
(一)宜信P2P理财模式
1、宜信模式简介
宜信P2P平台模式创新、理念独特,开创行业之先河。宜信引入了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理念,结合中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为平台两端的客户提供包括信用咨询、评估、信贷方案制定、协议管理、回款管理等多方面专业内容的全程信用管理服务。宜信搭建起的信用桥梁,将出借人手中的闲钱借给需要用钱的人,成交后向出借人和借款人双方收取中介费。
正如唐宁介绍,“宜信和淘宝一样,只不过淘宝‘卖’的是货物,宜信‘卖’的是信用。我们不吸收存款,也不发放贷款,就是小额信贷中介。”其实,宜信的模式更像是房屋中介和淘宝的组合体,房屋中介搜集房源,然后联系买房人,成交后收取中介费。
宜信是服务于两端的客户,一端是资金出借人,一端是借款人。出资人利用闲余资金通过宜信这个平台帮助需要资金的人,且自身又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宜信就是帮客户管理资金及控制风险和账户催收等工作的。所以总的来说宜信贷款就是一个贷款服务平台。
2、宜信模式——借款人端(信贷产品)
宜信主要做的,是为之前没有得到正规金融机构覆盖、没有办法获得资金的用户建立信用,并为其筹措资金。根据借款人群体的不同,宜信推出不同的服务与之适应,如学信通、新薪贷、精英贷、宜农贷等,根据借款用途不同,宜信设计不同的服务,包括宜学贷、助业贷等。宜信的收费模式,对于借款人来说有三种费用,利息、服务费、月账户管理费。
3、宜信模式——出借人端
宜信集团通过其子公司——宜信财富,率先在国内市场推出的一种固定收益类理财解决方案。投资者作为出借人可将手中的富余资金出借给宜信平台推荐的、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微小企业主、农民,帮助他们实现教育培训、电脑或家电购买,装修、兼职创业、脱贫致富等理想,通过利息收益获得较高、稳定的投资回报。宜信开创了P2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并延伸出类似商业银行的“借贷方错配”和“期限错配”模式。
4、宜信模式——风险控制
宜信引进国外领先的信用审查及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多年摸索将其完善并适用于中国情况,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制度,最大保证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优良和出借人资金的安全。宜信还设立了专门的还款风险金,额度为平台出借资金总额的2%,当出借的资金出现回收问题时,用其补偿出借人本金及利息的损失。根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监测统计结果,宜信将整个平台的风险损失控制在0.8%左右,极大程度的保证了出借人资金安全。
其主要的风险控制手段包括:严格的信用审核、风险评估(审核通过率5%);分散出借,进一步弱化风险(不良还款率0.79%);风险还款金,双重保障;财务简单透明,德勤财务监督,汉坤律师事务所法律监督。
5、宜信模式的特点
一是宜信的保障金制度。从宜信的运作模式看,宜信对借款人的掌控力度更强,出借人一般不参与审核,并且与借款人没有合同,而只有与宜信第三方的债权转让合同。这样,出借人就会有极大的风险。为保护出借人的借款安全,宜信在总服务费中提取相当于总贷款金额2%的风险补偿基金,当违约发生时,由这部分基金进行赔付。
二是风险控制的两个关键点。作为还款的有力保障,宜信采取的分散贷款和每月还款制度,比较大限度地保障了有效还款。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宜信对借款人审核时都要求面见。所以,宜信在40多个城市设点,其目的之一就是方便面见。面见由本人亲自出示各种证原件并当面询问使用用途等情况,较好地保证了借款人的真实性。
更多关于宜信P2P的内容请参考:
相关资料下载 | |
宜信P2P理财模式案例研究.pdf |
(二)阿里金融
1、阿里金融简介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为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即阿里金融。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其所开发的新型微贷技术的核心是数据和互联网。
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
同时,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也极为重视网络。其中,小微企业大量数据的运算即依赖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不仅保证其安全、效率,也降低阿里金融的运营成本;另外,对于网络的利用,也简化了小微企业融资的环节,更能向小微企业提供365*24的全天候金融服务,并使得同时向大批量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现实。这也符合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且融资需求旺盛的特点。
阿里金融已经开发出订单贷款、信用贷款等微贷产品。从其微贷产品的运作方式看,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特征。类似淘宝信用贷款,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审批、获贷、支用以及还贷,整个环节完全在线上完成,零人工参与。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5.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电子商务已经广泛渗透进入金融产品消费等领域。比如,2010年平安、安邦等多家保险公司集体入驻淘宝网开展保险产品销售业务。基金管理公司等基金销售机构自有网络平台受制于多种因素,业务发展缓慢,希望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群和用户体验优势,提升自身的网上基金销售业务能力。
2、阿里金融发展历程
银行三大核心业务“存、贷、汇”;阿里金融通过“支付宝”实现由“电商”到“汇”业务,由“余额宝”实现“汇”到“存”,由“阿里小贷”实现“汇“到 “贷”。渗透未来会持续:通过资产证券化打通“存”和“贷”联系;通过“聚宝盘”将平台嵌入小银行体系;通过微博切入移动支付与移动金融。
3、阿里金融成功的核心因素
(1)平台上搭建平台,不断培育客户新体验;(2)差异化策略:依托平台 和互联网,集合小微客户;(3)创造新规则,切入传统金融领域。
4、阿里金融的经营优势(VS银行)
(1)阿里金融是平台经济模式,特点包括:双边市场模式不断增加平台的价值和粘度;平台经济的规模效用和长尾效应(规模增加→边际成本减少及边际效用增加→边际价值增加);以客户为核心进行多点扩张,爆发性增长。(2)“入口”和“账户”的价值。“入口”相对于传统经济的渠道之于。(3)大数据对金融的意义:降低成本和信息不对称
5、阿里金融做大会面临的瓶颈
(1)监管风险:目前阿里们没有监管,野蛮生长;而银行们监管重重。(2)流动性管理风险:银行有整个体系支持流动性,阿里们能否进入该体系。(3)短期难获取银行主要客户:银行“二八现象”的那20%客户强调信用安全和定制服务。(4)贷款仍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潜在贷款客户需在平台内从事主要业务。
更多关于阿里金融的内容请参考:
相关资料下载 | |
阿里金融--互联网金融VS银行.pdf |
名家观点
1、谢平(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互联网金融模式20年后成形
理解互联网金融模式,需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信息处理;第二,风险评估;第三,资金供求的期限和数量的匹配,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第四,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的统一;第五,供求方直接交易;第六,产品简单化(风险对冲需求减少);第七,金融市场运行完全互联网化,交易成本极少。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10-24/112224080.html
互联网货币雏形已现
基于网络社区中数据商品制造、交流、支付和使用对网络的依赖,现在网络市场已与实体经济市场相并列,并形成了它独特的市场机制,互联网货币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互联网货币具有六个特征:一是由某个网络社区发行和管理,不受监管或监管很少,特别是不受或较少受到中央银行的监管;二是以数字形式存在;三是网络社区建立了内部支付系统;四是被网络社区的成员普遍接受和使用;五是可以用来购买网络社区中的数据商品或实物商品;六是可以为数据商品或实物商品标价。
更多资料链接: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49880.html
互联网货币需警惕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助推了互联网货币的发展,未来互联网货币与现实货币会并驾齐驱,但是,由于央行无法掌握互联网货币的流通、发行规模等情况,并且信用担保比法定货币差,有可能被用于非法洗钱,或是造成法律风险,这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710/092216074303.shtml
2、马蔚华(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长兼CEO):
第三方支付蚕食银行支付市场
过去银行支付的一统天下,正被第三方支付越来越多地蚕食和占领。第三方支付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100%,现在已经突破2万亿,银行在这个领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招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合作正在推进,并就移动支付能否应用到银行支付领域进行探索。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9-10/112115234.html
以脸谱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威胁银行存贷业务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而以脸谱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更是威胁到银行生存的根基——存贷中介的功能。脸谱8.4亿实名制的客户形成了巨大的网络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信息充分共享。其中有很多提供存款,也有很多需要资金,将来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让资金供给和需求进行有序排列,通过云计算和资讯体系的完善,确定风险成交的价格,每个人手里有一个移动终端,都可以在手上完成,不需要银行作为中介。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07-09/111936008.html
3、唐宁(宜信公司创始人、CEO)
互联网和财富管理是改变传统财富的创新力量
改变中国传统财富的创新力量有两个。一个是已经到来的高科技、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移动终端。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务规划、财富管理,它打破了传统上各个产品公司,产品机构各自为政,把一堆产品推到客户面前的模式。高科技和先进的理念相结合,必将给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一个大的改革新环境。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2-10-24/112224071.html
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硅谷在金融创新上最火的词,一个是大数据,一个是虚拟货币。大数据主要是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做客户获取,另一个就是如何用大数据进行风险控制。
普惠金融是和实体经济更挂钩的概念,它的目标对象是几千万的小微企业主、几亿的农户。普惠金融也是金融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群体过去无法被金融服务所覆盖的问题。但是在实现过程中却有许多困难,第一,虽然这些实体经济中渴望金融的受众很多,却很难找到他们;第二,如何建立小微企业主和农户的信用,无抵押无担保,社会资源不多,实物资产没有,怎么样通过信用的方式获得资金;第三,资金从哪里来。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710/112016076403.shtml
4、万建华(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互联网与传统金融机构竞合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第一是金融跨界,业务跨界、业务创新,互联网金融信息近几年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的增速非常快,传统金融和新金融相互跨界,商业银行、传统金融机构之间跨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第二是一站式的供给和需求服务,综合化、生活化,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信托、保险、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同时也有个性化、定制化需求,传统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公司,以及正在兴起的第三方理财财富管理机构,他们都在未来的个性化、定制化金融领域大展身手。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hy/20130710/103016075656.shtml
5、焦瑾璞(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保护局局长):
应完善互联网金融法规,不能无原则保护消费者
应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的保护力度:一、应该推动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协调合作机制。三、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投诉受理渠道。四、开展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教育,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同时,对消费者的保护不能没有原则和边界。
更多资料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yhfg/20130710/105816076053.shtml
6、曾刚(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传统银行暂难被取代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的信用才是货币制度的基础,其他所有主体衍生创造货币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各主体的流动性管理和金融创新的水平,还取决于中央银行在关键时刻会否予以支持。而央行的支持,显然不是针对所有主体。在这点上,受法律认可的银行牌照,是互联网公司涉足货币创造领域不可逾越的障碍。
更多资料链: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0d13f0101esln.html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热议问题
以下是互联网金融目前热议的18个大问题,给大家提供讨论和思考的视角、思路:
1、web2.0环境下的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吗;
2、竞争从同业竞争回归到异业竞争;
3、什么是金融服务的自助化和碎片化;
4、什么是金融互联网的去中心化;
5、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和产品PK运营能力;
6、互联网金融的坏账处理能力;
7、P2P是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未来;
8、互联网金融有没有乘数效应;
9、余额宝除外,互联网上怎么卖基金;
10、基金超市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吗;
11、P2P基金化是互联网金融的一条出路吗;
12、券商怎么给用户提供互联网理财服务;
13、互联网金融如何进行风险管控;
14、互联网金融对制造业的影响;
15、互联网金融产品一定是定制化的吗;
16、互联网金融里的货币处于什么角色;
17、对手在哪里?互联网金融要颠覆谁;
18、移动第三方支付的前景。
相关探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机遇和挑战,您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