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毓 华泰紫金投资管理合伙人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曾任职于罗氏、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史赛克、深圳分享投资等知名跨国医疗企业,行业经验及人脉丰富,15年医疗领域工作经验,对医疗市场和政策以及医疗企业的战略定位、市场营销有深刻的理解,目前专注与生物制药、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过往投资从生物医药到医疗器械,先后主导了多个项目的投资,包括泽璟制药、索元生物、方恩医药、上海谷森、上海长森、广州再极等。
这次主要分享大方向和趋势。
中国整个医疗市场是个政策市场,和国家宏观政策息息相关,目前,医药改革基本完成;医疗改革近两年取得重大突破;医保改革刚刚开始,力度不小。从09年开始启动医改到现在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有几条不变的主线:第一个就是控费,也就是费用上的一些控制,不可能再像前些年专利过期的药品也保持高价的情况出现了,专利悬崖会像国外一样;第二个是医改,和控费息息相关,包括商业保险、公立私立医院的改革。控费是主线,很多政策和行为都是围绕控费展开,包括中国加入ICH、社会办医、医师多点执业、商业保险和医院的公平谈判。商业保险没做起来主要是因为公立医院的价格都是自己定的,商业保险没有太多办法进行平等谈判。
药品器械政策趋势:1.高质低价将成为常态,一致性评价的改革也是为此做准备;2.进口药品快速入中国,能明显感觉到很多欧美的新药都能马上进入国内,也是在推动市场化竞争;3.控费(国产、进口)成为主基调;4.医院、医生将进一步变革。
医疗服务政策趋势:1.巩固“医药分家”改革成果,推动医疗服务分层分级发展:分级诊疗、医学影像中心;2.解放医院和医生,优化薪酬和管理机制;3.鼓励互联网+医疗在监管之下有序发展;4.医保支付体系大幅改革,强调价值医疗。
中国在十年前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开支随之上扬。在这方面,我们更多应该参考日本,欧美的老龄化低于中国,中国甚至高于日本。人口增长惯性减弱,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中国人口增长惯性正在削弱,20年后可能迎来总规模拐点。人口年龄结构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金字塔形,转向当前的宝塔形,未来将越来越趋近于柱形。
疾病谱变化:老年人口是社会医疗需求的主要人群,老年人群的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威胁人们生命的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慢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八成。慢病管理、就医诊断、随访存在巨大机会,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来落地。
随着国内政策的推动,制药企业会逐渐开始分化,像日本当年两三千家的仿制药企业被迫做出创新或者出海。日本是中国很好的榜样,因为日本和中国的人群的基因以及疾病谱较类似,日本的发展路线也可以是中国学习借鉴的对象。以后国内三个方向可能会有机会:1、研发销售兼备,类似恒瑞;2、传统销售优势加研发基础的公司,后续产品线也很重要;3、研发服务型企业,如药明康德。仿制药公司会高度集中化,不会存在一家小公司凭借一两款药物就可以生存的情况,头部的企业由于规模效应会更容易生存;中小型公司更多会是biotech,研发为主,而且以项目转让为主,不会自己全流程做一款新药,这可能是中国未来的趋势,现在仿制药公司已经淘汰了很多。仿制药企业在未来会更像化工企业,不会再有超额利润,靠规模效益,还有一些高端制剂企业和高难度合成企业,具备好的销售能力的仿制药企业才能生存下去。未来的药品研发方向可能会向两个年龄段偏移,一个是针对老年人的药品,一个是针对婴幼儿的药品,这块几乎没有专门的公司在开发,新药就更少了,如果有一些新的剂型可能更适合中国市场。
未来随着经济放缓,医保基金收入增速下滑, 而需求端的增长依然较快,控费成为常态;药品行业将长期步入中低速增长期,行业的不合理处终将得到纠正,药企之间将出现明显的分化,行业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中国有望在生物靶向药、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再加上中国老龄化带来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需求,在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精神健康等大领域,有机会成长出一批优质中国药企。
美国2016年医疗开支占GDP的17.9%,2018年将增长到18.2%,未来甚至可能突破20%。而美国的老龄化程度低于日本。
日本2015年国民医疗费占GDP比例是7.96%,日本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所以中国还是更多参考日本。(日本支付类似中国,没有强制分级诊疗制度、政府在医疗体系中的决定作用比较强)
日本处方药市场借鉴
日本仿制药使用率持续提升,但仍以原研为主: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00亿美元。经过3次仿制药质量再评价,以及2002年以后陆续在使用端对于医生、医院和药房的推广奖励,仿制药替代率持续提升,目前仿制药销量替代率达到70%以上。但金额上,原研处方仍占绝对优势。
日本处方药的定价,创新原研药物优势较大,但价格中枢持续下行:按照日本处方药的定价方式,以成本计算的产品定价,营业利润率约为14%,并且可以最大上浮100%。
日本龙头药企的发展思路,创新、出口、首仿是较好的发展策略:日本销售额前五的药企,在本土产品承压的情况下,海外市场持续拓展,达到营收额比重的30%-70%,且海外增速高于国内增速,表明加强出口是国内产品价格承压时发展途径之一。
日本的仿制药在2002 年开始了加大推广力度,到2011 年距离其他发达国家的仿制药使用仍有一段距离。2011年,美国、英国、德国的仿制药替代率(以销量基础)达到了72%、65%、63%、相比而言,日本的仿制药替代率为22.8%,日本的仿制药还有替代空间。
日本市场中,国内药企产品占据其国内市场约81.5%的市场份额,外国企业占据国内18.5%的市场份额, 2015年国内药企在国内市场销售额为86640 亿日元,外企在日本市场销售额为19650 亿日元。
美国处方药市场借鉴---以Mylan 发展经验看,中国仿制药企转型路径
美国是全球仿制药竞争最为激烈的国家,依然涌现一批优秀企业。美国市场是仿制药替代品牌药的成功典范,但同时相比全球其他国家仿制药竞争激烈价格明显偏低。Mylan 是美国仿制药领域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从1961 年成立至今,最高市值接近400 亿美元,2006 年以前Mylan 专注于美国本土市场,公司很少有外延并购依靠内生增长为主,充分享受美国本土仿制药市场红利后发展已到瓶颈。2007 年开始,Mylan 开始在海外并购资产,同时经过几年的整合以后一跃而成全球仅次于Teva 的仿制药巨头,海外并购对公司的业务产生了良好的协同作用。研发实力大幅增强,产品管线明显升级:1、仿制药先做大才能做强,Mylan 研发投入加大ANDA 获取能力增强,2008 年以后ANDA 批文获取能力超过Teva;2、建立全球研发平台实力增强,仿制药技术路径向上迁移明显,从原来简单的口服固体制剂为主增加了注射剂、吸入剂、生物类似物 等业务,首仿批文的获取能力也大幅加强;3、在研产品中已经进入临床的重点产品包含10 个生物类似物、3 个吸入剂产品、6 个无菌注射剂。
Mylan 发展经验:低成本+规模化,研发创新+差异化
低成本+规模化:Mylan2007 年并购全球第二大原料药企印度Matrix,掌控核心原料药供应,大量投入研发,年研发投入收入占 比在6%-8%,大量获取美国ANDA 批文,同时充分分享美国仿制药市场首仿药红利,2012年获批首仿药占比超过10%
研发创新+差异化:Mylan 仿制药研发向生物类似物、吸入剂和注射剂等高壁垒领域转型,技术壁垒高,仿制难度大,可以享受相 对较高的定价和盈利能力。
2007 年至今,Mylan仿制药做大做强,专科药和OTC 占比提升。
对国内企业的借鉴:仿制药企业做大才能做强,低成本+规模化是核心竞争力
1、仿制药不同于创新药,降价是必然趋势,能够拥有成本优势至关重要。成本优势核心是供应链优势,首先是原料药,其次多个生产基地,能实现属地化生产;
2、仿制药企业还需要有规模化的优势,可以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成本;并且需要有较多的批文,方便下游企业的采购以及抵御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3、产品最早以低技术壁垒的口服固体制剂为主,通过并购、合作,逐渐向注射剂、缓控释、吸入剂、生物类似物迁移;
4、通过差异化竞争提高技术壁垒。预计未来在国内,高难度仿制药仍是蓝海市场,仿创结合是必然趋势,国内部分龙头企业已经提早布局创新药研发,未来创新药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