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上明月,人间情怀,每每中秋佳节,赏月、团圆、吃月饼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寄托,也会勾起许许多多的回忆和思念,离家远也好,近也罢,情总在那里,挥之不去,亦如作者的心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值此中秋佳节之际,毕友祝福亲爱的朋友们及其家人喜乐安康!
中秋
(本文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2011级MBA徐林森先生)
想来想去,还是写一写中秋吧。
最初记忆中的中秋,没有情绪、没有意义,甚至没有月饼;有的就只是月亮,又大又圆又金黄的月亮。
具体年纪记不得了,很小,在外婆家。晚上,一出大门往??街走,就看到树上面在岗坡的方向有一个很大的月亮,继续往前一直走到炉渣坡那里,月亮显得更大了,金黄色,感觉离得很近,里面的山、树清晰可见。
那夜见到的月亮的大、圆和金黄非常深刻,以至于后来看到鲁迅写少年闰土提到那样的月亮,马上就想起那夜的月亮。而且,打那以后,就再也没见过那样又大、又圆、金黄闪亮的月亮。
月饼的记忆首先是跟一首歌连在一起,“八月十五月儿明哎,爷爷为我打月饼哎,月饼圆圆香又甜哎 ,一块月饼一片心哎……”。这首歌是我学会唱的第一首歌,不是因为里面的月饼,而是自己没有歌里面唱的爷爷。后来才知道,我也是有爷爷的,只是他没有出现在我童年的时光里,也没有那种打月饼的关爱。
月饼是实实在在的,跟现在的月饼完全不同。那时的月饼,大小就好像现在成都街头常见的锅盔,厚度却要多一倍,硬硬的,表面的颜色像烤好的油旋儿,更油亮些。月饼的上面有字,中秋月饼,好像是四个一组,拿黄草纸包了,上面一块儿红油纸,拿线绳扎了一提,就是送礼了。
那时的月饼也是很金贵的,绝对不会想现在到处送,送到不想吃的地步。那时的月饼,少,都要一家人分了吃。印象中从来没有一个人吃一整块儿月饼的机会,至少是分两半,通常是四瓣儿甚至更多;分好后,没人拿一小芽儿仔细地吃,吃的时候碰到里面的红绿丝(到现在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现在的月饼里面也没有),还要兴高采烈地去炫耀、去品,中奖般自豪、高兴!
好的记忆好像都在儿时,大了以后,更多就是情感方面的了。第一个有些情绪在中秋里面的记忆已经是高中,高二或者高三,大家都在晚自习,自己却溜出来去疗养院看电影,什么电影忘干净了。记得清楚地是出了校门过到铁路的另一侧,没有任何遮挡,月亮挂在天上。我走月亮走,穿云破雾,月亮不大,如同往常,只是中秋的夜里、独行的路上有了更多的清凉。看着、走着,莫名的情绪、淡淡的忧伤。 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秋的感觉,大体如此。
不一样的感觉出现在小浪底,99年左右,做了小头头,有些团队的觉悟。在中秋的时候把兄弟们叫在了一起,吃喝之后,跑去练歌房一顿狂吼。回去,落了媳妇儿的埋怨,后来再有中秋团队活动,就把家属一起喊上,温馨些,但却总是缺了那年兄弟们一起的肝胆和狂放!
但不管怎样,中秋不再,少年愁。中秋,越来越多地跟家连在一起,尤其对于常年在外的自己。
来到成都,头一个中秋, 一个人从紫荆到三关堂骑行街头。去三官堂是百度来的,那里有成都同事都不熟悉的传统活动:放孔明灯、放河灯。到了那里,果然地上一摊、一摊璀璨的河灯,莲花形的。孔明灯原来是至少需要两个人才能放起的,至少得有一个人举高、放平、拿好,再有一个人把下面的灯点燃,等到热力够了再松手、飞升。四下望去,天上有高高低低、飘飘摇摇的孔明灯,河里面有明明灭灭、远远近近的河灯,地面上则是街灯、车灯、居民家的灯和这种环境下不觉得嘈杂的人声,而月亮远远、小小、静静在天上,又安静、又生动!
今年,已经是在成都的第六个年头。预计最亮的中秋,却因为下雨,看不到月亮。洛阳家里,姐姐、弟弟都回去看老娘了, 我也看了,通过QQ视频聊天,让孩子说,我在后面看,看到老娘视频里高兴、视频里专注、视频里叮嘱。我倒退两步,躺在躺椅上,躺倒在视频之外。今天深夜,敲了中秋的文字,只是不知,明年的中秋,又在哪里?
感谢本文原创作者:西南民大2011级MBA 徐林森先生。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欢迎更多朋友一起来分享。
毕友原创——分享毕友的思想和文字。也许我们不是“大家”,没有优美的文笔,没有太深刻的观点,但我们因校友而显亲切,因毕友相互了解,我们的目的是集“小家”之言,鼓励大家互动讨论,汇聚友情和智慧,启发思考,助力成长。欢迎有原创文章的朋友积极参与!投稿请将您的文章直接发至毕友征稿邮箱:2733119529@qq.com,或Q:27331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