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登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
推荐语:
30年是一个周期,也是一道坎。30年改革开放,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成功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去30年,中国GDP保持了年均10%的惊人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30年经济高速扩张,我们也付出了不菲的代价:廉价劳动力、廉价地皮,以及高能耗、高污染。这一粗放式、外延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事实上,伴随30年的快速工业化,尤其是近十年的房地产大开发,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与资产泡沫化交相辉映,金融杠杆化、产业空心化正在威胁着整个国民经济。然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却阻力重重、异常艰难。今天,我们正站在了一个大十字路口,面临着又一个30年周期的艰难抉择:是果断地实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战略,还是继续沿着粗放式、外延型、总量扩张的增长模式狂奔?
如果说,前一个30年改革开放,是将中国经济做大,那么,下一个30年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则是要将中国经济做强!腾讯公司的《腾云》杂志和价值中国网发起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系列讨论,事关下一个30年的出发点与大方向,意义重大,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探讨。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可以用最近两件与李克强总理“相关”的事件做个预期和佐证。一是李克强总理在北京京交会上指出,“要将服务产业作为中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谈的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经济是不消耗能源和资源,是低碳甚至无碳经济,同时服务经济能够大量解决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就业问题。目前服务经济在中国GDP中的贡献率不足40%,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离发达国家的75%-80%的服务业贡献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英国巴克莱投资银行提出的“李克强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被归纳为“经济减速、财政货币去杠杆化、改善经济增长质量”三大支柱。因此,我们可以预期:中国GDP增速将大体维持在5%-8%之间;房地产大开发逐渐消停,大城市地铁网络四通八达;全国城镇化水平接近60%;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望超过50%,工业的重要性将有所下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将会明显提升,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成形。到那时,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将为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强民富不再是梦!
未来十年的中国经济
文/祁斌
此文根据作者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次讲座及其他讲座整理而成,收录于近期将要出版的《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一书。
2011年9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文章配了一张照片:一个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国人,戴着一付京剧脸谱,藏在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后面。
文章的大意是,美国决策者对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感到非常担心。中国在学术出版物方面已经仅次于美国,到2015年前后,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目将超过美国。美国的决策者感到担心是对的,但是他们却担心错了对象,因为,中国的学术论文多是无关痛痒的,或者是剽窃之作,国家资助的研究所基本上没有出现任何的创新,中国专利数量的增加并非创新的进步,只不过是向到中国的外国公司增加苛税的借口而已,它们除了提升国家自豪感以外,并无任何实际效果。然而,中国真正的优势在于它的下一代。
文章特别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车库咖啡”。就在这个小小的咖啡馆里,有几十张桌子,每一张桌上都是几个年轻人在创业。很多天使投资者,其中也不乏一些煤老板,在他们中间穿梭,像钓鱼一样,很有意思。这样的咖啡馆在美国没有,硅谷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是一对一的沟通,中国人很聪明,搞了个集体相亲,说我给你提供一个咖啡馆,你们都来创业吧,天使投资者你们都来投资吧,这两件事情每天都在这里发生。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就是看了这个地方,回去写了上面这篇文章,说中国最值得美国人害怕的事情,是中国人发现了美国的秘密,什么秘密?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正是这个秘密,使得过去几十年中美国高科技产业得以独步天下。三十多年前,年轻的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也和今天中国的这些年轻人一样,刚刚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开始创业。这位西方记者敏锐地观察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很多草根的创业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
未来10年可谓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10年。 2010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了4300美元。保守一点匡算,参照我国“十二五规划”,GDP年均增长7%左右,复利计算,10年后,中国人均GDP正好翻一番,也就是8600美元;如果人民币升值10-20%,就是大致一万多美元。这意味着两件事情:第一,2020年前后,中国人均GDP将接近美国的四分之一,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而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中国经济总量将赶上或超过美国;第二,人均一万美元,意味着中国成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的缓冲区将更深,忍受力将更大,也更有条件推进一些更深层次的改革,后面的道路反而会更加平坦一些。所以,无论怎样看,未来10年对中国来说都是最重要的10年。中国经济需要在转型中实现增长,在增长中加速转型。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了解历史上的经济转型,能为今天我们的转型提供良好的借鉴。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重要的转型,分别发生在两个世纪的最后30年。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石油、通用电器、杜邦化工,它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1901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 P. 摩根组织的财团,买下了卡耐基,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国钢铁集团,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400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30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PC、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的发现和推动。金融危机3年后,我们突然发现,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第一个是iPhone,iPhone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2009年苹果的股价是70美元,那时已经是一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700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3年之内市值翻了10倍,我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Facebook,Facebook一上市,我们发现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不是偶然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是美国历史上这两个阶段的叠加,我们浓缩历史,希望在未来的30年同时完成这两件事情。一是加速并完成中国的重工业化,二是帮助中国经济发现战略新兴产业,并在全球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前者是中国经济存量的整合,需要更多地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并购活动;后者是中国经济增量的发现,需要依托于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等一系列市场化筛选机制。两者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中国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可以成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推手和突破口。
大国崛起需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
2010年底,中国跨越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门槛。如果时光倒流100年,1913年,世界上有两个国家,一个美国,一个阿根廷,人均GDP都在4000美元左右。那时,世界在猜测,是美国崛起,还是阿根廷崛起。
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不可思议。美国今天人均GDP4万8千美元,阿根廷不到1万美元。但一百年前,起点是一样的,而且阿根廷这个国家资源很丰富,面积不到美国的一半,耕地面积竟然和美国相当。一百年前的欧洲,很多人对于移民去美国还是去阿根廷,犹豫不决。很多人最后去了阿根廷,为什么?因为南美气侯好,100年之后的这两个国家,已经无法同日而语。
大国崛起需要不断改革体制机制。中国有一首儿歌,“两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跑得快”。中国社会有两只老虎,一只叫做改革,一只叫做社会问题,它们不知道对方在哪儿,它们可能都跑得很快。我们希望改革这只老虎跑得比另外一只老虎快一点儿,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并在此之后走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实现真正的崛起。
我们看有没有可能性呢?完全有可能。因为中国的本质问题还是一个怎么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在中国,改革这个词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指的是市场化改革,释放生产力,而不是别的。
中国过去30年的奇迹,始于一个产业的市场化,农业,从包产到户开始,结果是什么呢?8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做《谁来养活8亿中国人》,说中国这个国家人很多,耕地又很少,中国人将来吃不饱饭,天下大乱。今天中国不止8亿人,13亿人了,可能有一半人在减肥,至少吃饭不再是问题。同样的一片土地,同样的人群,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中国的改革从农业的市场化开始,随后扩展到轻工业、重工业等各个领域。2001年到2006年,我有幸参与了基金业市场化改革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在金融行业推动市场化改革能带来的变化。行业规模从500亿到上万亿的爆炸式增长,除了市场环境等的客观因素以外,与其他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一样,每个从业者积极性的调动带来了行业潜能的释放。
今天中国改革的本质,仍然是怎样去推动市场化改革,来释放生产力。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很多领域需要市场化,也可以市场化。金融领域是一个典型,大量企业找不着资金,大量资金找不着企业。这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不有效,不够市场化。医疗领域可能是另一个典型,一大帮病人找不着医院看病,一大帮医学院的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也是因为这个领域不够市场化。改革,可以有很多宏大的设计,也需要从经济社会一些明显市场化不足的领域做起。我们相信,这些领域的逐步市场化改革,释放出的生产力,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未来10年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改革的动力?对于改革的动力,大家都有很多的担心,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中国改革的动力可能还是来自于中国过去百年来的屈辱。
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讲座,举了阿根廷的例子。讲座结束后,单位里一位年轻的小同事和我说,主任您讲得挺好的,但我就是老想不明白,你们这帮人怎么老想着中国崛起,怎么老想要发展,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阿根廷人那样生活,他们那么生活不是挺好的吗?当时这话问得我一时也有点回答不上来了,我说我们是没见过日本鬼子打进来,但是我们听说过,你们可能没怎么听说过。
当然,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改革也不再像30年前那样顺理成章,因为那时候不改革就没有饭吃。今天的改革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涉及到行政体制的变革,是个系统性的工程,或许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设计好改革的帕累托演进(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让参与改革的每个人,都能从改革中合理地受益,包括在政府和市场的人才之间建立有序的旋转门机制,才能更好地推进市场化改革。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说过,中国的崛起,需要两个30年。今天的我们,正好站在前面30年的终点,后面30年的起点。
那么,中国能不能再有一个30年的发展?在二战结束以后,几乎所有的经济体都有过一个高速成长的30年。欧洲从废墟上开始复兴,德国、法国从1945年走到1970年代陷入经济滞胀,30年;美国二战结束后从军用经济转向民用经济,走到1970年代遇到石油危机,30年;日本人是50年代末期走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破裂,30年;亚洲四小龙60年代末期起飞,走到了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30年;美国在1970年代后又有了一个30年的高速增长,靠的是高科技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的背后是资本市场。中国1979年走到2009年,也是30年,还正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危机。
中国今天也正好站在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我们加快推动改革,相信中国经济有能力再走30年。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的各种文明水平,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还有政治文明。小平同志讲,如果再发展30年到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时,我们才能说,人口众多的中国,对人类作出了贡献。
今天我们几乎可以清晰地看到,多少代人梦想和企及的民族复兴的光辉前景,就在可预期的未来。我想,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幸运,经历过中国的贫穷,见证了中国过去30年的巨变,还有机会推动中国未来30年的成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再长的生命也是一瞬间,一滴水只有和洪流结合在一起才会有力量,我们有幸和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进程结合在一起,确实是非常的荣幸,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机遇。
节选自《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突破》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