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义飞:理解“互联网+”要有新思维
现场视频:http://v.qq.com/page/v/x/8/v0168vp1ux8.html
“互联网+”不停地把自己编织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正是它最为“高深”的地方。实际上,互联网不仅仅带来了技术层面的变革,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引起了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商业模式的巨大创新。
从最初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到作为商品销售的“渠道”,再到如今无所不包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正在衍生成为十万亿元量级的“互联网经济体”。这是“互联网+”带给整个时代的机遇。
一场“技术—经济”变迁震撼来袭
“互联网+”正在引起一场巨大的“技术—经济”变迁。它已经过了初期的“安装阶段”,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细胞。如今,它已经进入了蓄势待发的“部署阶段”。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了!
英国演化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一书中认为,技术革命一般要经历剧增繁殖的“安装阶段”和运作成熟的“部署阶段”。
每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之后,都将受经济和金融等因素的推动而快速“安装”,并随着新技术的普及而更广泛地“部署”到其他行业及社会,从而进入到很长一段时间的生产力增长期。在此过程中,必将涌现出大量的创业活动。
在汽车革命的“安装阶段”,涌现出汽车制造等大量创业活动;在“部署阶段”则衍生出了高速公路体系、物流运输、城镇化和大卖场等应用体系——这一模式或将在互联网革命中再次重演。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互联网广泛地渗透到了6.5亿网民和5亿智能手机用户的生活当中,网民渗透率达48%,网购人群更是达到3.61亿,比英法德意四国人口总和还多。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潜在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行业,尤其是工业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而“互联网+”恰好为此提供了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这就否意味着,互联网在中国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具有颠覆性。毫无疑问,一场“技术—经济”的大变迁即将震撼来袭,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互联网+”犹如引力巨大的“黑洞”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的深远影响。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所谓“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互联网和100年前的电力技术、200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将改变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工业革命”改造了整个传统的“自然经济”,使整个社会经济出现了“大爆发”。“信息技术革命”亦然。以“云”“网”“端”为基础,它将融合传统的金融、物流、采购、生产、营销、零售等各种行业,从而改变整个经济的面貌。
如果我们把“互联网+”比喻为一个天体系统,那么,互联网就相当于一个质量巨大的“黑洞”,6亿在线消费者使它拥有了连光都无法逃逸的巨大引力。距离“黑洞”最近的分别是广告营销、通信、媒体出版等文化产业,其次是物流、网络零售、餐饮、旅游、教育、交通等服务行业,最外层是房地产、金融、制造业等传统行业。
一般而言,距离“黑洞”越近,其“在线化程度”就越高,被互联网吸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越是传统的行业,就越是在“互联网+”时代面临融合的困惑。因此,即便互联网这个“黑洞”可以包容一切,但“怎么+”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新的基础设施蕴含新的经济能量
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水利等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在工业经济时代,基础设施是被称为“铁公鸡”的铁路、公路和机电体系。如今,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势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快速渗透,终端、APP异军突起,在互联网时代,云、网、端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它们叠加在原有的基础设施之上,使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焕然一新。
不仅如此,它还为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全新的分工网络。在这个时代,经济要素从资本和劳动力向数据和信息专项,数据(信息)成为独立的经济要素,其流动新进一步被释放出来,并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对数据(信息)要素的投入也带来了非线性的经济增长。
大数据发展,更是提高了人类测量、记录、分析和预测世界的能力,并通过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加速了劳动力、资金、机器等原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通过工具创新和要素融合,扩张了要素实际投入和生产效率,最终提升经济社会运行的效率。
在20世纪60年代的“数据处理时代”,企业对数据的利用还停留在内部信息数字化的阶段;但到了80年代,微机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解放了数据的流动,从而使信息的应用从集中走向分散;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共享突破了组织和地域的边界,信息总量也呈现出了指数级的爆炸式增长;如今,我们正在迎来“大数据时代”,数据的量变引发了质变,大数据正在成为独立的商业资本与经济要素——数字经济的轮廓更加清晰可感了。
大数据可以用来做什么?答案很简单:它将彻底改造传统产业的价值链条。在传统时代,消费品的价值链条依次是“原料—生产—品牌商—分销批发—零售—消费者”,但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做了“减法”,使这一链条的很多环节被省掉、被精确、被优化,尤其是,它导致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网状价值模式。
电子商务时代的四大经济转变
从价值链的形态上来说,它使传统的“价值链”变成了“价值网”。在传统的产业体系之下,商业活动围绕少量重要数据展开,企业之间的协同是单向的、线性的、紧耦合的控制关系,品牌处于“价值链”的核心,对“供应链”实施控制。但在电子商务体系下,数据的产生呈现出全方位、碎片化、实时、海量等新特点,企业间的协作也随之必须像互联网一样向网状、并发和实时的协同转变。
从经济活动的空间上来说,传统的经济活动以市场为基本空间,尤其是以价格为指针,强调不同经济主体的竞争关系。但在电子商务体系下,经济活动加入了合作、分享、众包等新模式,从而产生了大规模的、社会化的协同,这种协同包含了共享经济、网络协同、众包合作等三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企业边界和生产组织体系,并改写了传统的劳动雇佣关系。
从“技术—经济范式”的转移来看,它改变了农耕时代围绕自然资源(尤其是土地)的个体化农业经济模式,也改变了工业时代围绕物质和能量(特别是资本和动力资源)的规模化商品经济模式,而是围绕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维度”,以信息资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以分布式多元协同为生产方式,发展处一整套以网络经济为主的信息经济。
从价值空间上来看,信息时代增加了对人群的关注与人群粘附,推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最终来临。回顾企业供给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的交集越来越小,消费者越来越成为商业消费的中心,传统经济形态下的那个生产商大权在握的时代,经过大众营销时代的过渡,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消费者时代”。
理解互联网需要新思维
互联网这种全新的技术,促使我们必须用全新的思维来审视它自身的逻辑。我们都知道维基百科——这或许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典型经济形态。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组织,但它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它没有固定的员工,甚至不需要资本市场的认可,但是它却真正代表了互联网的逻辑。
与诞生于18世纪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比,维基百科不是一种纵向的知识积累,无须历经百年沉淀,而是一种横向的知识拓展和链接,它积累的词条量已经达到3000万条,参与者达1600多万人。这种全新的模式以及全新的纪录,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望尘莫及的。
显然,我们在理解维基百科时,不能以认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传统思维模式为框架。同样,当我们评论“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不为自己的伟大发明申请专利时,也不能以印刷时代的专利思维来理解——如果他当时申请专利,他绝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如果他真的申请了专利,就没有了今天开放、自由与分享的互联网世界。
这就是互联网的逻辑,它迫使我们寻找新的空间维度。一般认为,在低维度空间很难理解高维度空间的现象,但在高维度空间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低维度的现象,正如我们在工业时代很容易理解农业时代,在信息时代很容易理解工业时代一样。
那么,理解互联网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呢?在《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一书中,和君集团高级咨询师赵大伟认为,互联网思维的谱系,最核心的是关于经营理念和消费者的“用户思维”,依次往外分别是关于品牌和产品规划的“简约思维”,关于产品和服务体验的“极致思维”,关于创新流程的“迭代思维”,关于业务运营的“流量思维”,关于传播链的“社会化思维”,关于企业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大数据思维”,关于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平台思维”,关于企业边界和创新的“跨界思维”。
如果形象地说,理解互联网的“引力场”,我们需要全新的时空观。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直线性”模式,把价值创造的不同主体和人群弯曲到一个时空下。在这个时空中,我们可以“从‘未来’预见‘未来’”。
有了这种思维,当我们理解腾讯的运营模式时,就不会套用传统的思维模式追问它为什么能为用户提供免费的QQ、邮箱、微信等产品;同样,我们也会发现“星巴克”背后有一套基于数据的运营模式,而“麦当劳”在本质上是一家房地产公司。
总之,互联网释放了社会角色系统的多样性和变换性。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的生存空间,企业的治理模式必然要由单一性模式朝着更加复杂与多元的“潜模式群”转变。我们要以一种新的生态治理模式和价值分享机制,以一种超越时空的“弯曲空间”来开拓未来的商业空间。
10月17日,杜义飞教授将做客毕友我师课堂,以“互联网+”与传统企业嬗变为主题,分享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寻求传统企业更切合现实的转型之道。众筹课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