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原创 > 周跃立:我们最稀缺的是什么?

我们最稀缺的是什么?

2014-09-10 15:40:18周跃立 19115

  【毕友导读】本文由毕友导师、四川大学金融与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银行法律专家周跃立原创。我们最稀缺的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会说是时间,而周老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和对未来的想象力。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人类最稀缺的资源是时间,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个观点,还应当进一步深化。

  下面是网上的一个观点,我也有类似的感受:

  这几年我感到很悲哀的一件事,就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沉溺在微信微博这样的互联网产品中,由于装在手机里,所以24小时不离身,由于基于社交网络,所以几乎无法抗拒加入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离开。最终的结果是,人们象圈养的鸡鸭一样被进行信息的填食,慢慢丧失了自己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手机和电脑,仿佛变成了一个精神控制的机器,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在努力对抗着这种来自网络的精神入侵,我越来越觉得,不仅仅是智能手机,也包括互联网,都在日益成为“深思”之敌。当我们享受信息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几乎很难避免它对专注思考的干扰和破坏,在互联网节省查阅文献时间的同时,会耗费数倍于节省下来的时间,去浏览各种不相干的,看似有趣实则无聊的信息。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一是注意力,二是对未来的想象力。

  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注意力迅速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们知道,凡竞争激烈,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的理性化,越是竞争激烈就越理性,其实这就是经济学理性的推演过程,网上的文字竞争最激烈,于是网上文字的风格渐趋偏激,犹如广告。为吸引注意力(尽管偏激绝非吸引注意力的长期有效方法),网文,就变成了标题党。

  与此相关的一个观点是,大数据其实就是一种忽悠,以往就有数据技术,现在仅仅是被炒热而已。

  相比起注意力的稀缺,我认为,对于未来的想象力,是更为稀缺的。现在的80后,90后,乃至00后,扪心自问:你到底想要什么?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做出满意的回答。

  想象未来,不是虚无的。中国的未来有两大特征:一,特别不确定;二,物质生活的底线仍在持续上升。

  由此而发生的是这样的生存困境:一,如果底线堪忧,焦虑感就将主导一切行为,从而谈不上对未来有所想象;二,许多焦虑,或者说许多年轻人焦虑的主要来源,就是关于底线的焦虑,所以只能有最短期的想象。

  当多数年轻人由于焦虑而只能有最短期的想象时,对他们未来的规划和安排(想象),这个责任就落到了家长的身上,而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能够担负起这个重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