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导读】:关于P2P模式的发展演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行业有识之士不断通过微创新努力给模式带来了更大的活力和安全;另一面则是异化问题,即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模式的形式,假借P2P之名做非P2P的事情。而当下,P2P行业风险逐步暴露,自融、圈钱、跑路、错配风险等问题成为P2P的负面因素,作者认为,这些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主要的症结就是P2P平台借着P2P的名义开展了偏离P2P本质的业务。
P2P之异化与“南辕北辙”
作者:上海融至道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陈凯
P2P,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点对点贷款,但是一到中国,就大多变味了,不是说变味不好,而是这种变味容易使得国内的P2P偏离它最本质的存在意义。P2P取代不了银行,也无法服务好银行的大部分核心客户,因为大客户的资金议价能力和流动风险管控能力都使得P2P望尘莫及。P2P最适合的是服务好银行不愿意去服务,或者是其服务半径和成本领域以外的中小微客户。P2P存在的本质意义也正是国内正统金融体系的补充,是补充而不是取代,也不是致命威胁。P2P存在的空间背后也正是中国信贷市场的结构性错配:大客户不愁融不到资金,中小微企业却求路无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错位,部分领域是过剩的,部分领域是严重不足的。而P2P的存在意义就应该是将这种错位拉平,让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中小微客户和无信用记录的穷人也能通过体制外渠道获得融资的可能。
P2P偏离本质的走向
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国内的P2P行业在业务落实过程中,往往追求规模、速度、利率,而忽视了平台的细分市场定位和风险控制,也容易忽视自身的本质意义。随着P2P行业风险的逐步暴露,自融、圈钱、跑路、错配风险等问题开始成为P2P的负面因素。这些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主要的症结就是P2P平台借着P2P的名义开展了偏离P2P本质的业务。
当然,P2P行业不能一棍子打死,除了那些抱有不法目的开展P2P的平台以外,大多数平台还是能坚持用P2P的运作流程来进行具体业务的推广。P2P行业需要一轮整合,也需要在几个大的方向上形成比较明确的认知。随着整个行业规模朝着千亿元规模迈进,P2P从业者需要首先在运营管理的方向上做几个纠正,否则中国的P2P行业将继续南辕北辙下去,最终免不了触碰监管的最后底线,即使政策没有卡死,也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风险的牺牲品。
方向比努力重要
其一,P2P要追求什么?不是为了快速吸金,不是为了建资金池,也不是为了谋取暴利,而是为社会的融资性弱势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信贷服务。这种服务的特点是小额、频繁、担保程度低甚至是无担保的信用贷款。P2P并没有做银行传统业务的资质和能力,招行做的P2P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P2P,而是银行委托贷款的变戏法。P2P追求的应该是屌丝客户的信赖和用户,而不是追着去拍高富帅的马屁。
其二,P2P靠什么来控制风险?毫无疑问,P2P是一个高风险行业,比传统银行业的风险更高,服务的成本也更大,对贷后资产管理的细节性要求也更多。银行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意去服务。P2P平台要想活下去,核心的任务是控制平台的风险,消灭是不可能的,但要做到可控。一旦平台的违约率和不良率超过收益率,整个平台的资金流就会呈现缩减状态,加之客户的挤兑风险,平台陷入危机的可能性极大。从行业的各种乱象来看,要控制风险,首先就要对平台的运营方设定一个门槛,P2P也是一个类金融行业,需要对管理层的资质做运营和风控能力的测评。
其三、P2P是否一定要做国外的纯线上模式呢?这一点尤为重要。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最核心的使命是完成对中小企业融资过程的服务。国外由于信用社会机制较为完善,违约成本很高,因此纯线上的模式可以在低风险的业务情况下得以延续。但是国内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信用的维系和制约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实物抵押和担保,所以这也导致了中国大多数P2P平台的“小贷”特色十分明显。不管是线上、线下,真正能在融资方和需求方之间做一个信用的对接,并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空间,是P2P发挥中介作用的价值所在,应该允许具体模式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重回使命,梦想照进现实
回答完上述三个问题,也就基本了对国内P2P南辕北辙的现状做了一些简单但较为深入的分析。目前国内P2P的发展可以用无序、紊乱来形容,过度追求规模和利润,在经营风险上缺乏对平台的风险定价机制,过度执迷于线上、线下的“二维论”,而忽视两者之间的信用转换。
对于国内的P2P行业,一些过于冒进的平台已经尝到了倒闭的恶果,而一些步之后尘的也在慢慢丧失元气。P2P不是金融的救世主,不是一个应该有暴利的行业,它的使命在于服务银行体系内部流出的中小客户和被隔离在外部的弱势客户。P2P行业应该首先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事业,然后才是一个金融业的分支。
国外的P2P概念,照进中国的现实并不那么容易。如何把中国的金融特色和需求状况匹配进P2P的业务领域,才是中国的P2P应该思考的问题。
附:对国内的几大P2P模式做简单分类
一、债权担保模式:宜信,投资者和借贷者的需求之间是错位的,而宜信承担的是类似资产管理的功能,在债权和债务之间进行打包转让,自身既是投资者的债务人,也是借贷者的债权人,错位的同时形成了资金池。
二、项目批发模式:平安陆金所,利用平安集团的金融产品优势,广泛对接银行、信托、保险和具体项目信贷,用项目对接的方式把投资者的资金匹配到具体的产品中。投资门槛较高,起点1万元。
三、线上运营模式:拍拍贷、人人贷、积木盒子等,虽然也借助部分线下的资源,但在比重上线上资源占有一定优势,主要利用互联网开展投资、融资宣传,并结合数据征信开展信用贷款。
四、线下信用嫁接模式:杭州融至鼎等,利用传统银行团队的运营经验,结合线下的抵押和质押流程模式,为线上的融资开展征信服务,把线下的商业信用转化为线上P2P的平台信用。
五、银行P2P模式:如招行,利用自身业务资源,进行P2P的线上尝试,对部分委托贷款业务进行P2P化的尝试,额度大,外化不明显,但具有风控和流动性优势。
六、未来很有可能入局的电商模式:阿里、京东、腾讯等,利用电商平台丰富数据积累和征信特征明显的交易流,进行自有体系内的P2P业务和体系外的数据征信服务。
欢迎大家将好的有关商业领域热点、模式、案例等方面原创或转载的文章、资料等推荐过来,与毕友们一起分享。可直接发至毕友征稿邮箱:2733119529@qq.com,或Q:27331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