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导读】:2013已接近年末,互联网金融当之无愧成为本年度最热门经济话题,参与各方你唱罢来我登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商业运作层出不穷,让投资大众甚至监管者都看得眼花缭乱,在相对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各玩家安营扎寨固守疆域,而货币基金市场成为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同时新开辟的P2P综合金融理财新战场,也是云集各路豪杰好不热闹。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在中美金融和科技界十几年的经验,从经济结构、社会保障制度、利率、监管等方面总结了中国与美国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差异,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中美互联网金融比较及前景分析
作者:Kailong Cai,Assistant Vice President of Deutsche Bank AG New York
2013已接近年末,互联网金融当之无愧成为本年度最热门经济话题。马云一句:“如果银行不改变, 我就改变银行”。随后以互联网为主的屌丝们,在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带动下,对金融业的高富帅发起了史无前例的猛攻。阿里的支付宝,轰轰烈烈的余额宝货币基金,控股天弘基金进军基金业务;百度的百付宝,百度钱包,百度理财特别是轰动一时的百发货币基金的发售;腾讯的财付通,微信支付,同时涉猎基金,推出腾安价值100指数。除了BAT主力军外,还有360、小米、新浪、京东、苏宁、国美等小股部队。金融互联网各方你唱罢来我登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商业运作层出不穷,让投资大众甚至监管者都看得眼花缭乱。从互联网金融包括的几个领域看,在相对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各玩家安营扎寨固守疆域,而货币基金市场成为各路兵家的必争之地,同时新开辟的P2P,综合金融理财新战场,也是云集各路豪杰好不热闹。
互联网,曾经的屌丝,金融界这个高富帅的马仔,如今华丽转身一变,夹杂雷霆万钧之势,一头冲向高富帅的阵营,一时让金融界乱了阵脚,都有“狼来了”的危机感。作为一个互联网和金融领域的跨行业从业者,结合中美金融和科技界十几年的经验,我来说说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展望。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比较
互联网金融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创新,她在美国出现和存在已经有些年头,之所以现在在国内吸引这么多眼球,是因为国内有各种成熟的条件触发其井喷。要了解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火热的成因,我们不妨们把视线投向大洋彼岸,看看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美国互联网金融比中国的出现的早,却一直到现在都没成什么大气候,是什么原因让大洋两边冰火两重天呢?
1、经济结构特别是行业之间发展的差异
美国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军事,科技,金融,教育,均衡发展,多足鼎立,平分秋色。政府大体上放手让市场去调节资源,因此四大行业在市场动态调整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都是根深蒂固,谁也动不了谁的奶酪。大家专注做自己的专业,GAF (Google, Amazon, Facebook) 对比BAT, 没有一家涉猎金融领域。而国内却是行业发展极其不平衡,这跟政府的行政管制过多不无关系。而国内的科技特别是互联网,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有些领域像移动互联网方面,甚至赶超过美国。这里不得不“感谢”政府对自由言论的控管,这一方面造成对Google/Facebook/Twitter实质上的阻击,直接受益国内互联网业,另一方面也让国内互联网成为自由言论的最后一块碉堡,因此用户规模和活跃程度全世界屈指可数。国内互联网近几年的高速发展让市场已经走向成熟,内部竞争激烈,渴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观国内的金融银行业,虽然也是在政府长期政策保护下,但因为金融领域改革步伐缓慢,国企性质的银行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没有动力和压力自我优化。国内金融业不仅没有借机发展壮大,反而更加依靠政策垄断,造成资源配置不当,服务种类匮乏,服务品质不高,对投资服务普遍收费过高过重,成为日进斗金的敛财机器,雄踞暴利行业榜首。一边是虎视眈眈的恶狼,一边是富得流油的暴发户,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的局面引发了互联网金融全面井喷式的爆发。
2、社会保障制度影响下的家庭理财习惯不同
美国人都习惯花光每月收入,喜欢借债过日子,因为有完善的社保养老教育医疗制度,让美国人民花钱无后顾之忧,民众普遍没有储蓄投资习惯。而且大部分政府支持的退休养老教育的投资计划都由机构操作。造成美国的资本市场上以机构为主。反之,国内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国人都要自己存钱为养老,儿女教育,医疗等等做准备。因此具有很高的储蓄率和庞大的可投资个人资产,个人成为投资市场上的主力。因此如何满足普通老百姓的投资需求,在中国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迫切的大众需要。互联网金融就是以满足草根投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3、利率水平差别巨大
美国老牌资本主义帝国,处于衰弱阶段,GDP 2-3%徘徊,美联储的大力印钱,市场利率压到极其低的水平:1年国债不到0.6%. 相反国内经济处于蓬勃发展阶段,GDP 7-8%, 最近国内流通性压缩,1年SHIBOR(上海银行拆解利率) 到了4-5%。只有足够高的利率水平,碎片理财才有存在的基础,否则以目前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接近零利率的情况,存和不存货币市场基金对普通投资者没什么区别。
4、金融市场完备程度和投资渠道多样性差别
美国成熟的金融市场为各种投资需求提供了全方位的产品。比如个人贷款,在美国最普遍的就信用卡贷款。由于有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只要信用没问题,信用卡公司会四处求信用好的人多贷款。从信用卡贷款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就拿笔者自己来说,我个人FICO 760 (美国信用评分 720上算很好信用)。我平均每星期收到1份信用卡邀请我贷款的支票,数额几千到几万都有。如果我真的需要,把支票存进去个人账户这一笔个人贷款就算完了。信用卡公司发完个人贷款后,把这些贷款打包,做资产证券化,到成熟的ABS( Asset Back Security)金融市场上卖给有需求的机构。而反观国内,老百姓有闲钱,有储蓄,却没多少投资选择。选来选去就是这么几个国家大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比通胀率还低。投资产品和品种也是很有限,即使里面有霸王条款你也不得不接受,谁叫中国的金融业是高度垄断行业,老百姓不得不接受到高收费低服务的双重压榨。老百姓迫切希望打破银行金融机构的垄断,让投资能方便快捷,低成本和高回报。而互联网金融,正是这种需求下的必然产物。
5、法规的监管和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存在巨大差异
美国遵循个人财产和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只要涉及到这两方面的业务,都有多重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来保护投资者,这样造就互联网涉猎金融领域门槛高,投入大,成本不低。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对投资的保护相对较弱,对隐私的保护就更少了。而互联网金融这块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也让良莠不齐的企业能轻而易举的进入,造成盲目过度竞争,甚至发生金融欺诈。
(二)互联网金融 VS 金融
从对中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金融和法规环境下,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需求。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否会最终取代金融业?互联网会撼动金融业的根基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把眼光聚焦回国内,把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的放在我国经济现状中进行一下对比:
1、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各有优势
互联网金融擅长技术和数据整合,流量和渠道开发,并能充分分享开放的平台,从而带来直接和快速的规模效应,最终降低产品中间环节和成本。金融业则拥有庞大网点,丰富的金融产品和线下服务,有一套很成熟的定价,信用和风险营运管理经验。
2、从服务人数上互联网金融胜出,而资金总体和人均规模上金融略胜一筹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被称之为屌丝逆袭,跟她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大众有关。普通用户的虽然用户多但是投资额度小,所以整体资金额度和整个金融行业的巨大资金量比还是很小。金融业则注重高富帅,以机构,政府和中高资产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加上有成熟的融资渠道和央行的支持,资金雄厚流量大。多年线下网点积累下来的客户关系群也是一份不可小觑的重要资源。
3、法律法规监管,一边是海,一边是火
一边是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很多企业的营运涉及目前法律法规的边沿地带,可以说是无法可依,大家都摸石头过河。监管部门也在摸索如何把握监管尺度,既不能太严而限制金融创新发展,又不能太宽导致无序甚至者恶性竞争损害到老百姓的投资利益。另一边金融业却是具备严格的法律法规管制。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这个大背景下,监管部门对金融业的风险控制力度有增无减。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个人隐私方面,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对数据的需求决定她必然对客户的全方位资料做收集和分析。其过程中的涉猎个人隐私并不少见。由于国家法律对个人隐私保护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的个人隐私保护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规范。这方面来说金融业还算相对成熟。
4、对数据和互联网的运用,互联网金融完胜
互联网金融身遗传了互联网高科技的基因,因此在数据运用和互联网平台的开发运用上得天独厚。金融业虽然也都有自己网络平台,但是总体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对现有营销和服务的补充,并没有真正以互联网核心开发全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业也有累计大量客户金融数据,但是这些都是以收集报备为主要目的,对数据的综合整理,汇总分析,特别在数据的全方位运用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这方面不如有科技背景的互联网金融,尤其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领域上。
5、政治资源
目前金融业跟政府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互联网金融大都是民企,所以在政治资源上,金融业优势明显。这种政治资源上的优势,有可能成为阻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阻力。比如在政策上和监管上限制和阻挠互联网金融的扩张等等。幸运的是,当前的中国政府高层正在致力于金融体制改革,鼓励金融创新,支持民企,让市场而不是行政命令作为指导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因此,金融业的政治资源巨大优势在迅速的丧失。这也许能从一方面解释目前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采取的比较宽容的态度的原因吧。
6、风险控制
显然,互联网金融太新太年轻,又生得逢时,一路高歌猛进,没还经历过挫折失败,因此普遍缺乏风险意识,更不用说实际上的风险控制了。相比之下,金融业自古就是围绕利润和风险两大要素来营运的。金融业积累了大量风险控制的人才和经验,具有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系统。
(三)、互联网金融前景预测
互联网金融,这场屌丝对高富帅的战争,可分成三个阶段:
1、屌丝攻城掠池,高富帅节节败退
金融业长久以来依仗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外资银行很难轻易进入中国市场. 即使进入后也受到众多的限制无法和国内金融业公平竞争。没有危机感的国内金融业高枕无忧,不思进取,只顾赚取高额利润而不注重提升服务和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需求。互联网,这个高富帅昔日身边的跟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在2013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帜,大举进入金融领域,向金融高富帅发起全面挑战。鉴于互联网金融在数据,技术,服务,海量用户,广阔平台渠道的优势,极大满足普通大众的投资需求。加上政府对本国的互联网金融蚕食金融业蛋糕的作为,至今为止仍保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鼓励其发展的姿态。金融业一时乱了手脚,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资金和客户不断的流失,被互联网金融抢占不少领地。从现状看,互联网金融还有1-2年的高速发展阶段。
2、拉锯战阶段
攻城掠池阶段十足让互联网金融风光了一把,抢了不少城池,但是也带了不少问题。首先,各行各业都盲目的加入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快速扩张造成内部良莠不齐,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度扩张的隐患开始浮现,不良企业的开始倒闭破产退出。第二,攻城容易守城难,互联网金融的一大优势就是客户量大,简单快速方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于投资者有高度流动性,如果投资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或者服务不到位,或者回报率没有广告说的那么高那么稳定,那投资者很容易用“点”投票。点几下鼠标就能轻易把资金移到另一个服务风险回报更优的地方。因此增加新客户容易,用服务产品和成本来留住客户才是最难。第三风险控制隐患:风险控制永远只是在情况变糟的时候才得到特别的重视。互联网金融由于是新秀,丝毫未经历过任何经济金融风险,普遍对风险控制不重视。对风险控制的漠视很容易在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时候变成致命的弱点。进入金融领域不难,难得是在金融领域里活下来,特别是要保证在周而复始的经济衰退和危机中不被打倒才是最为关键。第四,政府监管者开始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制法规,互联网金融的政策福利将终结,自此便和金融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金融业在吸取第一阶段惨痛教训后,被迫改革,开始大力推进金融业的互联网化,线上线下配套结合,大力提升对普通客户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挥比较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比较健全的风险控制能力的优势,开始吸引投资者的回流。这个阶段市场需要几年的时间来让双方重新调整适应新的角色,经过市场的重新洗牌,达到一种动态均衡。
3、互相渗透和融合
市场上现在流传很多观点都认为互联网金融能颠覆和替代金融业。我不以为然。从以上横纵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在中国独特的经济制度条件下产生,而随着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制度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很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红利都会消失。而国内的金融业也不是坐以待毙,而是痛定思痛,迎头赶上,在利用其无以替代的优势同时,学习引进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和特长,最后成熟发展壮大。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第二阶段拉锯战的磨练洗牌,互联网金融里做得好的几家都已经能成熟地经营银行业务;同样金融业里顽强生存下来的银行也能把数据,技术,互联网下的渠道平台充分融入自己的体系中。经过公平的竞争,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暴利行业了,老百姓享受到丰富的金融产品,较好的服务,合理的收费,普通投资者是这场战争的最大的收益者。
如果把金融业比作是空调房里受过分保护而造成抵抗力低弱的人,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打入金融业身体里的疫苗,在疫苗病毒的刺激下,金融业逐步完善和壮大。而互联网金融,这个在中国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现在发挥着促进国内金融改革的催化剂作用,等到这个使命结束,她也必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就像互联网已经融入每个人生活方方面面,最后成为我们生活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样,互联网金融终将融入并成为金融领域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欢迎大家将好的有关商业领域热点、模式、案例等方面原创或转载的文章、资料等推荐过来,与毕友们一起分享。可直接发至毕友征稿邮箱:2733119529@qq.com,或Q:273311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