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原创 > 【毕友原创】第47期学习体会之空杯心态

学习体会之空杯心态

2013-06-14 16:20:26徐林森 16109

(本文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2011级MBA 徐林森)

      开学典礼的时候,记住了一句话:要有空杯心态。
 
      今天是企业家讲座,请了一位老总,讲的题目是:企业文化是基业常青的灵魂。课中、课后都有同学问我感觉如何,看得出来,不少人不是很满意,有人更是直言:性价比不高。
 
      个人看来,也是觉得不如前面两位教授讲的好。这位老总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像前面两位那样把自己的东西带进来。他讲的是他自己非常认可的观点,但用的都是他人的事例,好像只是一篇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前呼后应,形式很好却不能打动人心。他只是在讲课,照本宣科,没有互动。这种方式对于新入校的大学生也许适用,对已经有所经验,更倾向于实操的MBA学生来讲,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此外,刚好是最后一天,相当一部分湖北的同学陆续离开,人员寥落,对其授课情绪也有影响。
 
      那么,是不是他的讲座就一无是处了呢?听下来就一无所获了呢?抱着空杯心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不少收获,性价比也还可以。
 
      首先,老总的选题不错。基业常青、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家都会重点关心的问题,想做好确也不易。其次,随着他的观点、思路和事例走,也会激发自己的一些看法出来。比如:
 
      这位老总想要传达的一个观点就是:跟产品相比,文化是可以繁衍、持续的。 我的看法是:产品也是可以延续的,企业文化也不是跟产品完全脱离的。比如诺基亚和拉法基,两家都是百年老店。有趣的是:前者产品/行业不停更换,从开始的木浆厂做纸板,到后来的橡胶厂做胶鞋、化工、电缆,从电缆厂的电子部做电信,一直到傲视全球的手机巨头。现如今手机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正在不断努力突围,前景如何,且等拭目以待。而拉法基呢,从一开始就做水泥,一百七十多年下来,一直做到现在,几个衍生品也都是建材,比如混凝土、骨料和石膏,金融危机之后,把石膏卖掉,仍然专注水泥。简单两个例子来看,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和企业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也都跟时代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套句话说:企业文化源于产品(服务),但又高于产品(服务)。
 
      老总举的万宝、长虹、海尔的例子里面,我的问题是:企业文化跟所有制的关系,或者再往大了说,跟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的关系怎样?切合实际是必须的,问题是如何切合实际并超越、领先?比如不能说海尔的业绩比长虹好,长虹就照抄照搬海尔的企业文化。所有制基础制约着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发展,私企、民企、国企、外企,感觉明显不一样。
 
      紧跟着另一个问题也来了。老总举的两个事例,一个是王麻子剪刀、一个是同仁堂。同样都是百年沧桑,经历了满清、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所有制和经营体制的沿革类同。但一个成为记忆,一个活下来了且还活的不错。老总认为是因为企业文化的问题。我却以为更多地是因为产品和产品所依存的环境。真正把王麻子干掉的是改革之后,超过其产量三倍的假冒伪劣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这不是一个企业所能左右的。而同仁堂的药品的需求不大受社会沿革的影响,真材实料也一直是顾客的基本诉求。也许,王麻子可以学诺基亚,而同仁堂则更近似于拉法基。类似的事例还有晋商的湮灭,那么如今的温州商人又会呢?
 
      这位老总曾经到欧洲考察过,对比于中国,欧洲的百年老店很多。当时就想,这个可能更多地是跟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关。比如说: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这导致了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同时,信仰、契约何法治的缺失,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但缺少约束,反而加剧了这种急功近利直至恶化、失控。对于老总所说的中国商界传统——以义制利,并认为优于西方商界的不讲人情、固守原则。个人的看法:中国传统中的义,本身就是模糊的,所谓的大义,带了太多的虚伪甚至干脆就是反人性。义,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对社会?现实中,对个人的要求更多些。过分强调义,等于就是不讲规则、破坏制度。而西方的自由、人权、民主、法治,可不可以近似地称之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义”呢?
 
      听完这位老总的讲座,个人的看法是:企业文化的确非常重要,有点像个人的发展,要早立志、立大志。好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道和德,是企业的胸襟和气度,借助于企业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可以成为i企业的势。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执行,则需要一来现实的基础,产品(服务)、环境等, 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持之以恒的执行;如这位老总所讲,也确实是一个企业基业常青的根基所在。看的出来,这位民营企业的老总,对这个话题还是很有感触地,也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持续发展,这个过程和过程中的种种,是更值得思考、体味的,可惜,也许出自其它的考虑,老总并没有拿出来分享、讨论,课堂上的互动基本没有。有机会,可以通过其它途径继续探讨。

      中学时,接受了一种观点并逐渐根深蒂固,就是:只要是个人,就有比自己强的地方。类似的,任何事情,只要有开放、包容和主动的心态,都会有让自己受益的地方。认识新事物、学习新技能、跟上新形势最大问题就在于故步自封,囿于既有知识和经验以及不知不觉中累积的成见、偏见。所以,要想不停进步,就得不断地放空自己、突破自己、吐故纳新。
 
      有句老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空杯心态下,总会有所得。


      感谢本文原创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2011级MBA 徐林森,欢迎更多朋友推荐美文,小编代您与大家分享。

     (毕友推荐——分享MBA推荐的文字。毕友推荐,旨在收集和整理MBA推荐的各类原创或转载的文章和资料,每日定期发布,分享给所有的朋友。通过每个人的推荐分享,实现大家单位阅读时间价值最大化。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请将您的推荐直接发至邮箱:2696039404@qq.com或Q:269603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