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创业 > 厉伟:我为什么在8300米处,放弃登顶珠峰?

厉伟:我为什么在8300米处,放弃登顶珠峰?

2019-03-22 10:36:04小毕 57140

厉伟总位毕友们分享:http://www.uiteacher.com/video/165.html

2e5c0cf68b10440d8948073426b519aa.jpeg

登顶后,队员们展示国旗、校旗和北大山鹰社社旗

5月15日,北京大学登山队登顶珠峰,为母校120周年献上分量最重的礼物,赢得一片喝彩;然而,作为队长,著名投资人厉伟却在海拔8300米处停下脚步,放弃了近在咫尺的成就与荣誉。近日的一场演讲中,他分享了那一晚,在珠峰山脊上的思考。

无数人曾在这古老的喜马拉雅山间获得启迪。厉伟所说的“喜马拉雅式攀登”,究竟意味着什么?

888579d83f51434080b2447bd2abec7b.jpeg

登山队登顶过程

为了登顶珠峰,厉伟已经做了两年半的准备。

在投资界,厉伟战绩彪炳,30年来,不仅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还创立松禾资本,托举了一大批企业成功上市。他的父亲厉以宁更是中国经济学泰斗、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担任北大珠峰登山队队长后,厉伟以创业般的热情,投入到登山训练中去。2016年以来,他数次来到西藏,从零开始,积累体能,完成了一座又一座山峰的攀登,为带领队伍登上珠峰、献礼校庆打下基础。

攀登的保障,不可谓不全面。西藏圣山公司派出了最豪华的向导阵容,其中,两位实力最强的向导——曾登顶珠峰12次的扎西平措和曾一次背负11瓶氧气下山的扎西贡布——被分配给了年龄最大的厉伟,此外,他还拥有3瓶额外的备用氧气。

为了帮助厉伟顺利登顶,在做高山适应性训练时,其他队员从7028米只拉练到7300米,扎西平措则带领他提前六小时,在凌晨3点就向8000米进发,以提前适应更高海拔。

此次登山活动的北大总指挥、曾3次登顶珠峰的北京大学校友黄怒波曾开玩笑说:“以厉伟的身体状况,从8300米上下两次珠峰都没有问题。”

向导们也认为,以当时的天气状况和队员的身体条件来看,有望全员登顶。

c232d40a518f49cf8f2050783da28417.jpeg

登山队登顶过程

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厉伟为什么在眼看就要完成目标的8300米处,放弃近在咫尺的荣誉?

厉伟在当日演讲时也有提到。一周前,在松禾资本召开的“2018松禾资本春季论坛”上,厉伟没有谈论投资之道,却全程聊起了这次关键的、颇令外界不解的放弃——在最重要的时刻,为何他选择了“喜马拉雅式攀登”,而非“阿尔卑斯式攀登”?

e01a5cb9175443119c12dfc8026b111f.jpeg

厉伟在2018松禾资本春季论坛现场演讲

5月15日凌晨12:50,我在风雪交加中钻出挤迫的高山帐篷,摸索着爬到帐篷区的最高处,在8300米的珠峰山脊,没有皎洁的月光,更不见漫天的星斗,连伟岸的珠峰都隐没在黑暗之中,唯有呼啸的寒风裹挟着冰晶和雪粒打在裸露的脸上,每一下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在一刀一刀划开皮肉,风寒效应使体感温度降到了零下四十几度,唯一的念头就是“嗨起来,嗨起来”,只有拼命活动才能抵御这酷寒,这个珠峰之夜实在是一点都不浪漫。

我与冲顶的队员一一拥抱告别,目送他们一步一步没入暗夜。祝福他们为自己、为北大,为我们团队“顺利登顶,平安归来”。近两个小时送走了所有队友逃回帐篷,感觉自己要被冻伤。

此时主向导扎西平措拉开帐篷,他已经全副武装,他开口问到:“我是你的向导,你让我去哪里?”留下,我下撤将格外安全;上行,队友们将更有保障。“你去照顾他们吧,帮我带点8848的雪下来。”扎平额外背了四瓶救急的氧气走了,我心充满感动,为他的忠诚,也为自己能够在此时、在此地为团体贡献一点力量。

8112f8cf397340acaaa16101db93596a.jpeg

珠峰登山队冲顶前合影

此次北京大学的珠峰攀登活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众多目光。然而,就在我们冲顶前十天,保加利亚的一位著名登山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攀登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时失踪,引发保加利亚政府专门致电中国政府,请求全力搜寻,此事引起中国政府高度重视。

面对不同的抉择,圣山公司总经理桑珠、黄怒波总指挥和我经过认真评估,做出决定:“黄怒波总指挥留在6500米前进营地协调指挥,圣山公司总经理桑珠坐镇7028米C1营地总指挥,北大珠峰登山队队长厉伟此次放弃冲顶,驻守8300米突击营地协助安全指挥,厉伟的主向导扎西平措作为安全备用向导陪伴大队冲顶,保障冲顶队员安全,厉伟留守等第一批队员安全下撤到8300米时带队下撤。”

这样,减少一名冲顶队员,就减少一分风险。而我放弃冲顶,就意味着我的主向导,圣山公司实力最强的向导,可以作为队伍的安全保障向导前去帮助其他队员。第三,我当时的身体状态相当不错,留在8300米的突击营地,可以尽我所能,凌晨送队友出发冲顶,鼓舞军心,做一些指挥协调的工作。

我们在户外经常说:“独行快,众行远”。因为团队能够发挥队员之间互补的能力,能够在队员陷入低迷甚至危险的境地时给予信心、提供温暖、相互搀扶、携手同行,帮助大家共同到达遥远的彼岸。

在登山史上,多数悲剧发生在采取阿尔卑斯式的攀登方式攀登的登山者身上。阿式登山是一种不依赖他人、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来进行山峰攀登的方式,登山者以轻便的装备、快速的行进速度攀爬,中途不依靠外界补给,炫耀以一己之力征服山峰。

而与阿式攀登相对应的,则是喜马拉雅式攀登。这是一种强调团队协作、稳步推进的攀登方式。

阿式登山发端于阿尔卑斯山脉,那里海拔最高不到五千米,气候相对稳定,攀爬相对容易。喜马拉雅式登山源自喜马拉雅山脉,这里山峰多数在七八千米之上,冰川林立、雪崩频繁、山形复杂、气候多变。想要攀登高海拔的雪山,绝大多数攀登者都会采用喜马拉雅式攀登法。因为在这种攀登法中,靠的是团队精神和团队力量,登山的风险更小,成功的概率更高。

从珠峰下来后,有人问我,全员登顶岂不是更加完美?然而,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情。相较于全员登顶,全员安全的价值更大。作为队长,这是我的使命所系,更是责任所在。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团队的成功,远比个人登顶的荣耀,更令我看重与珍视。

“山就在那里”,今年不登顶,明年、后年,甚至十年后仍然可以去尝试攀登。但是,作为北京大学2018珠峰登山队的一员,能够以这种方式为团队做出贡献,一生只有一次!

来源:醍醐(ID:Tihho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