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金融 > Fintech > 金融探索之Fintech:中美Fintech的差异在那里?

金融探索之Fintech:中美Fintech的差异在那里?

2016-04-12 22:39:21小毕 16681

  每日一言

  我们的人生应该是炽热、热烈伴随着激情的,要感受生命的美好,毫不掩饰现实的骨感;可以身处繁华与喧闹,也不惧置身于淡泊与孤独。

金融探索之Fintech:中美Fintech的差异在那里?

  Fintech,科技金融?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这个炫酷热门的概念到底是什么?美国的Fintech与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啥不同?2016年4月10号,毕友我师“产业+互联网+金融”系列跨界研讨会在毕友创星谷举行,来自电子科大、川大、宜信、蚂蚁金服、交通银行、分期超人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行业领域的数十位代表参加,聚焦Fintech主题进行跨界研讨。图说:http://www.beeui.com/p/2977.html

  毕友创始人、互联网金融西部联盟秘书长郑海峰首先从Fintech的总体情况、投资分布、模式、趋势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宜信财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何今就Fintech各细分领域的典型案例、中美差异、未来趋势几个方面做了深度、详细的分享。随后,来自各领域的代表们围绕主题进行跨界交流和互动,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

  中美互联网金融与Fintech有何差异?

  中国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董俊峰认为,美国Fintech就是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这些服务和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是颠覆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从美国的金融竞争环境看,金融供给比较充分,美国的金融监管框架是矩阵式。美国并没有给Fintech太多的套利空间,而是靠一系列有效、严密,呈矩阵式的监管条例,规制金融科技公司不能无序竞争和侵害消费者权益。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近三年发展得如火如荼。究其机理,主要原因是金融抑制带来的普惠金融供给不足,还有就是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包容监管的环境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监管套利。

  宜信财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何今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中美Fintech最大的差异在于,美国的Fintech是面向B端的,中国则主要面向C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来获取C端用户,而美国则采取并购或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何总认为,目前的Fintech领域已经过了toC的阶段,未来的趋势和机会一定是在B端。

  对于Fintech的实施路径,何总认为,应该是从金融到科技,而不是从科技到金融,纵观Fintech领域的优秀公司,其创始人大多都是资深金融人士,因为Fintech本质还是金融,金融是百业之王,任何行业领域都离不开金融,只有对金融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此基础上与各产业融合创新。

  Fintech各类细分领域的十大案例

  宜信财富成都分公司总经理何今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国外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精心挑选了十大Fintech领域的典型案例做了详细介绍。

  1、Atom——英国首家完全基于APP的“指尖”银行

  Atom是英国第一家完全基于手机APP的数字银行,创立于2014年4月,总部位于英国杜伦市(Durham),其董事长及联合创始人AnthonyThomson是MetroBank(英国一家2010年创立的新兴零售银行)的联合创始人之一,CEOMarkMullen曾是汇丰银行旗下FirstDirect银行手机银行的负责人。

  Atom于2015年11月向西班牙银行集团BBVA出售了29.5%的股权,价格为4500万英镑(当时约合6800万美元),BBVA也由此成为Atom最大股东。2016年4月6日,Atom银行手机APP上线,从获得牌照到上线历时9个月。该APP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经营银行,通过脸部和语音生物识别技术去登录APP,通过纯电子化的方式,只需点击几下即可完成开户。基于一支位于英国杜伦的客户支持团队,提供全天候的服务。Atom将提供直观的技术手段和有竞争力的定价,通过一种用户参与和简单的方式,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银行服务。

  2、Robinhood——“无交易佣金”券商

  Robinhood于2013年成立于美国加州帕罗奥多,即著名的硅谷地区。创始人弗拉德•特内夫(VladTenev)和拜朱•巴特(BaijuBhatt)是斯坦福大学时期的同学和室友,创立了算法交易技术创业公司Celeris后,基于个人股票交易流程技术化及低成本普及化的概念,两位创始人又创立了Robinhood。Robinhood是一家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为客户提供免费股票交易服务的股票经纪公司。截止目前,Robinhood共进行了3轮融资,共融得资金6600万美元。

  当前主流证券经纪商E*Trade,Scottrade,Fidelity,Schwab和Ameritrade都会按交易笔数每笔收取客户7美元到8美元左右的费用,同时对于账户也有最低额度的限制。Robinhood则打破了这些惯例,通过技术驱动模式,实行纯线上运营,从而节省了传统经纪商庞大的营销及管理开支预算,为用户提供0佣金的股票交易服务。其主要客户都是年轻一代,用户平均年龄为27岁。

  3、charlsSCHWAB——折扣券商的领导者,转型综合化经营

  CharlesSchwab是一家总部设在旧金山的金融服务公司,成立于30年前,如今已成为美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领导者。其创始人查尔斯·施瓦布(CharlesSchwab)是互联网证券经纪业务创新者和巨头,指数投资创始人,《福布斯》杂志称他为“在线经纪之王”。

  CharlesSchwab不断发展新的业务和新的商业模式,堪称创新的典范,而且过程中并未影响到公司的运营效率。1975年,美国证监会(SEC)开始在证券交易中实行议价佣金制,CharlesSchwab抓住机会把自己定位成为客户提供低价服务的折扣经纪商而获得初期的发展。如今,在折扣经纪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证券交易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已在其低成本折扣经纪的基础上增加了全方位的客户咨询服务,转型综合化经营,以打造其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品牌来吸引客户。

  4、Loyal3——众筹型券商

  美国有些股票比较贵,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比较难买。Loyal3做的是让投资者10元钱就能买一只股票,100元就能投资IPO。它如何挣钱呢?实际上其理念是将粉丝变为股东。它的收入主要是发行股票的公司提供的。这些公司希望客户能用比较低的价格购买其股票,即是客户又是股东,增加了其忠诚度。

  5、Wealthfront——智能理财平台

  Wealthfront成立于2011年12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洛阿尔托,是硅谷的一部分。这是一家在线金融服务咨询公司,低价为客户提供经纪业务,并且公司系统会自动为客户调整投资组合。公司业绩增长迅速,从成立之初到2015年现今,公司旗下管理的资产只用了3年便增加到了23亿美元,是当下行业最大且增长速度最快的在线金融顾问公司。

  Wealthfront于2012年正式上线,并于当年内推出了DailyTax-LossHarvesting以及免除所有佣金。2013年BurtonMalkiel加入公司,Burton此前出版过著名的投资学畅销大作《漫步华尔街》。2014年公司推出了移动应用软件,同年公司募集资金共9.9亿美元。到2015年,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23亿美元。

  6、Boughtbymany——客户定制保险

  Boughtbymany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会员制的免费的英国网站,帮助人们找到需要的保险。他们的格言是:保险形成了新的社交(insurancemadesocial)。

  BBM类似于一个团购网站,有相同保险需求的人可以自主成立一个保险团,也可以由BBM公司通过大量用户搜索的关键词来创建一个保险团,并邀请有相关需求的人加入。BBM公司将会代表每个保险团去与保险公司谈价格,团内人越多,团员购买的价格就越便宜。当人们加入了一个保险团成为团员之后,他们可以通过Facebook等社交媒体来邀请自己的好友加入自己的保险团,并且团内的人可以通过Facebook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他们拥有相似的保险需求,所以他们有更多相同的话题。

  7、Grow——社交大数据借贷

  Grow是加拿大的一家社交大数据借贷平台,成立于2014年12月。Grow依据申请者的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网站的社交数据,进行大数据风险测算。

  8、Nerdwallet——免费的财务顾问

  NerdWallet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资讯和专家建议。比如,它会帮助用户挑选最适合的人寿保险,帮助用户在买房、生育等事务上做出理财规划。一旦用户购买某项理财产品,NerdWallet便能从中收取一定费用。

  9、InsurTech——传统保险互联网化

  不同于传统的保险公司只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销售渠道,InsurTech则充分挖掘可为客户带来的深层次价值,比如创新推出了airbnb房东保障险、P2P违约险、项目跳票险等险种。

  10、artistShare——首家艺术众筹平台

  2003年,ArtistShare在美国成立,自此拉开了众筹行业的序幕,平台创始人为BrianCamelio,被人们称为“音乐众筹之父”、“众筹金融的先驱者”。ArtistShare率先提出,艺术的结果固然重要,但是艺术的创造过程有价值。平台希望能够引领音乐行业由最初的零售物理音乐产品转移到为粉丝提供参与创作机会的服务。

  ArtistShare成功地将粉丝带入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达到了“只要粉丝有钱,艺术家就能任性”的目的。在ArtistShare成立以后,其第一项目,玛丽亚•施耐德(MariaSchneider)的《ConcertintheGarden》在2005年赢得格莱美奖,成为首张不通过零售销售而获奖的专辑,接下来ArtistShare几乎每年都捧回几座格莱美奖杯。9次获格莱美奖,17次获格莱美提名,平台上艺术家的专辑销量完全依靠网络,不涉及物理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