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的早上六点半,身为罗辑思维CEO,我突然从伟大的朋友圈得知,罗辑思维散伙了。
这事儿当然是无稽之谈。
但我倒是觉得,我们的这次经历对于所有的创业公司来说,或许有几点观察值得与大家分享:
一、没有什么阴谋
—— 危机往往随机 ——
很多朋友在提醒我们,这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黑你们?是个阴谋?我们不信。
理由很简单:
在今天这个江湖上,连有意策划的传播,都鲜少成功。更何况是匿名的暗黑传播?
我们推演,事情的本来面目可能是这样的:
某天深夜。
某媒体编辑部。
某实习生。
一整天都没找到劲爆新闻。
无意中搜索到一个一年前的旧闻。于是大喜过望,一键发送,旧闻就当“新”闻就上线了。
唯一的问题是:忘了看事发时间。
无心之失,引发一场连锁传播。
就酱?
就酱。
事情往往真的就是这样。一位私家侦探告诉我,他曾经被很多人委托调查在职场和官场里写匿名信的黑手。但是,他发现,事主怀疑的对象从来都不是真的黑手。黑手总是另有其人,无一例外。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
就算你觉得有百分百的把握,也不要去怀疑一个具体的对象。那样,既败坏了心情,没准也冤枉了交情。
还不如干脆就把它视为一场飞来横祸,认了就好。
二、没有什么应该
—— 关于事实你说了不算 ——
消除了阴谋论的猜疑,马上袭上心头的往往就是委屈:事实不是这样的啊。
那又是怎样的呢?难道去怪用户吗?
在这个舆论场中,没有人能定义自己,你只是被定义。
在这个世界上,关于你是什么,你说了从来都不算。
被误解是常态,被准确的理解反而是艰辛努力的结果。
用户呼啸而过,创业者随波沉浮。在没顶前的那个刹那,哪怕喊出一个字的真相并被记住,都是胜利。
这不是个是非问题。这是个能力问题。
谁也别怪。
反求诸己。
三、没有什么运气
—— 交朋友的功夫都在平时 ——
老话说:针大的眼,斗大的风。
一个小伤口导致一个大公司摧枯拉朽般的倒塌,也不罕见。
原因说到底无非就是:平时朋友少,墙倒众人推。
以一次无妄之灾为导火索,引爆的一次舆论潮是渐渐平复,还是快速升级?就看那些大的传播节点,是在帮你善意的解释,还是恶意的助推。
这次罗辑思维“散伙”,确实是“不明真相的群众”随机传播的。而各路用户、媒体朋友、意见领袖,纷纷出手帮我们解释。背后扎一刀的,倒是一个也没有听说。
我们要深情地说一句:谢谢。
我们要窃喜地告慰一声:谁说平时积德没用?
四、没有什么冤枉
—— 手里有喇叭才是王道 ——
罗辑思维在这次“散伙”中尚可算得上淡定,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运营着一个450万订阅用户、每日推送的微信公众号,一个随时可以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渠道。
无论是高明的公关手段或者是庞大的传播投放,都无法与自身的媒体性相提并论。
因为误解的总是无关群众,而万万不能动摇的,是自己的用户。
无论离江湖有多远,离用户都需要近了再近。
现在的创业者,居家旅行必备的药箱里,必须有这几样东西——
一个真实的人格载体;
一个可以即时到达用户的沟通渠道;
一群至少有耐心听你解释的忠实用户。
未来一切产业都是媒体产业。
媒体性,绝不仅仅是市场部的附庸,它是公司稳健经营的必备特质。
五、没有什么坏消息
—— 没消息才是最坏的消息 ——
说坏话也是赏脸。
被谈论就是荣耀。
深谙市场传播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为什么我们时隔一个月才来谈论这件事?因为在运营这家公司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也恰好需要一次“势能测试”:通过坏消息的影响程度,可以准确判断公司实际所处的位置。
在这个角度上说,坏消息的传播面越大,说明关注度越高。
这是一个无奈的“受虐狂逻辑”。
事后,我和罗胖额手相庆,傲娇自认:我们还是有点影响力的。
一句爱情鸡汤可以说明我们真正害怕的东西——
“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
六、没有什么应对
—— 重要的只有舞姿 ——
时隔一个月,回头看数据,从这次“散伙”爆发开始,罗辑思维用户的日增长数突然跃升了一个量级,达到每天一万,且至今未衰。
我猜一开始可能有很多陌生用户是出于好奇来关注罗辑思维,但是来了之后发现服务是稳定的、内容是有价值的,不仅谣言不攻自破,反而这些用户留了下来,成为我们的长期用户。
如果前面所说的那位实习生真的存在,不知道是该恕他,还是该谢他。
所以,慌忙应对,未必有用,而且没准自己把好事挡在了门外。
那什么是有用的呢?
不愤怒,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接纳它,然后与它一起舞蹈。
这次,我们的舞姿是这样的——
那天刚好是罗辑思维公司运营一周年的日子。借此“散伙”东风,我们的团队搞了一场欢乐的户外撸串大爬梯。并欣然公决,把每年的5月16日命名为“散伙节”。
与其躺枪一发,不如每年一散。
以合佛法中“苦集灭道”、“因果循环”的妙谛。
取经路上,八戒总喊散伙,猴子光会打怪,贫僧只顾西行。
创业途中,不借一切机会自嗨自嘲,怎么平复那无处诉说的苦闷?怎么消解那通天彻底的孤独涅?
有道是:
每年今日挥泪散伙
吃完抹嘴欢喜重来
横批:谁都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