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行业 > 100年后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

100年后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

2014-11-24 15:18:32BEEUI 182953

  【毕友导读】我们身处于一个和 50 年前大多数科幻预言都不太一样的 21 世纪。

  如果不算上人工智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影响,地球上生存着的 70 亿人类,应该就会有 70 亿种未来的可能性。如果你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那么,在每一个时间单位的节点,每一个智慧生命的选择都导向了一种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拥有多少种未来,已经无从计算。

  那么,我们就在你打开了这篇文章的平行宇宙里,谈一谈 100 年后可能的未来。

支付

  “科技无法改变的是信用风险。”——《晋阳三尺雪》作者、淘宝卖家张冉

  现在,我们需要带着装满卡和现金钱包出门,需要对每一个支付系统设置不同的密码以策安全。虚拟货币的平台刚刚兴起,金融从业者开始讨论 P2P 信贷的风险控制,而试图用一张卡取代钱包里所有信用卡、借记卡和会员卡的硬件,有的跳了票,有的卖了一千多套。与此同时,想要消灭实体卡的移动支付提供商们除了更新手机硬件,还在为了一家店铺用 Apple Pay 还是 Current C 拉帮结派。

  五年以内可以想象的未来,也许会是一个更轻更薄的钱包,会是在更多店铺中可以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环境,会是跨国汇款不再通过银行,而是通过比特币作为载体直接兑换。几十年之后,也许会有一种货币可以统一所有的支付接口。

  而一百年后又如何?

  如果有一天,人们获取和分配资源的方式不再需要通过货币交易,如果人类的制造技术极端发达,人类成为万物真正的造物主,钱还会被需要吗?如果支付行为消失在了人类社会呢?

  然而在当下,是用 Apple Pay 结账还是用 Google Wallet,是把钱放在余额宝还是买点比特币,支付科技的进步能否承担信用风险,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全球实时比特币交易地图 来自 qukuai.com

交通

  “人类从来没有驯化过鸟类,未来也许会有可能。这样,我们就实现了三维的交通”——《三体》作者刘慈欣

  在腾讯 WE 大会上,腾讯首席探索官 David Wallerstein 在演讲中分享了一张图片。这是一张百年前的德国明信片,那时的人们幻想在一百年后的今天,蒸汽火车可以将整座房子、整个街区带到其他的地方。

  生活在 2000 年的人们已经不需要将房子放在铁轨上移动。而我们正在试图改善的,是拥挤的交通,是远距离运输的效率,是星际交通的可能性。

  智能建筑专家苏运升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中,将地铁站和立交桥设计成航站楼式的综合体,以交通枢纽为 CPU ,结合办公、住宅、图书馆,令更多人依赖步行,而非拥堵。而科幻作家王晋康在科幻星云奖分论坛上谈到未来的城市交通,可能是统一调配的公共交通,居民只需在手机上输入想去的地点,就可以搭乘系统分配的交通工具前往。《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则不止一次谈到过人类驯化鸟类作为交通工具的可能性。

  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希望这个可能性属于机器猫的竹蜻蜓。然而,当虚拟强化现实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不需要实地到达某个地方才能体验一切,那么人们是否还需要在生活中频繁的位移?

触摸

  “世界就是我们的界面。”——迪斯尼匹兹堡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工程师 Rajinder Sodhi

  上周,惠普发布了包括了扫描仪、深度传感器、高解析度摄影机和投影设备在内的新型台式机 Sprout,据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 Daniel Leithinger 介绍,这种实体扫描的技术在 1992 年就已经发明了。他的团队研发了一种 inForm 装置,用户可以通过手的动作远程感受和操控信息,这一动作已经超越了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操作界面。

  基于这样的技术,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家具、屏幕乃至任何物体的尺寸都不是固定的,不用纠结新的 iPad 是买小尺寸还是大尺寸,未来我们应该可以与任何物体连接,而尺寸,应该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捏制。

  Rajinder Sodhi 的 Roomalive 和 Aireal 项目同样希望能够摆脱二维屏幕的束缚,它们尝试在捕获起居室模型的基础上,将界面投影到用户身处的整个空间中,同时用空气炮装置对触摸一样物体的感觉进行仿真模拟。

  这个系统通过实验来不断地调整人的触感,据 Rajinder Sodhi 介绍,它会“让你感觉到有不同的东西,可以让你感觉到沙子的触感、水的触感或者是任何东西的触感”,系统将收集到的数据汇集成一个语汇库以后,就会和互动触觉关联在一起。

  技术已经可以,或者即将达到虚拟现实的需要,而人类需要想清楚的是,未来,我们想要的全部虚拟的边界,还是实实在在,用双眼去看到的真实。

旅行

  “如果中国人能够坐火星飞船了,需要摇号吗?”——科普作家、《太空将来时》作者赵洋

  这是第五届科幻星云奖的论坛上,科普作家赵洋向探月工程的工程师们提出的一个问题。

  人类在幻想和现实中,都从未停止对外太空的探索。就算商用太空船事故频繁发生,如维珍公司也不会就此停下开发太空。

  据 World View 联合创始人 Jane Poynter 介绍,现在所有商业太空旅行公司接到的客户,已经超过了 1000 名,这还仅仅是已经付了款的客户。在2016 年,它们计划以 7.5 万美元的价格推出太空边缘旅行业务。不需要穿宇航服,不需要培训,只要身体条件适合搭乘飞机,就可以乘坐热气球牵引的胶囊舱慢慢观察太空的边缘。

  也许下一代的旅行广告不再是关于想去哪就去哪,而是,用一趟欧洲旅行的花费,就可以亲眼和地球来一个自拍?

  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Moon Express 公司首席执行官 Robert D. Richards 计划在 2016 年将小型太空车送上月球,在 2020 年将月球上的资源样品带回地球。

  有人说,人类已经到了新大航海时代的前夜。太空电梯、太空旅行舱、月球快递,这些都不再是科幻小说的内容,而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科幻作家们表示,登月就如同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前奏,而下一步的目标火星,也许更像人类未来的殖民地。

  你永远不会知道在月球上会发现什么,但是作为未来变量的历史,早就写下了一种可能性。

(Google 高管 Alan Eustace 搭乘 World Vew 的热气球,打破了太空跳伞记录)

人与AI的界限

  “现在在座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内学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在过去,也许耗费了研究者二十年乃至一生的时间去研究和证实。”——腾讯首席探索官David Wallerstein

  技术的进步,缩短的是人类学习的时间。随着技术不断增长,知识不断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演进。一个孩子出生,是一个被清零的系统,他需要从头开始学习,而在同时,机器却不需要经历生老病死,可以不断进行信息的传递、复制、学习。

  它们现在可能还不够聪明,人脑仅需 65 瓦功率去处理的一个街景,电脑需要用 150 万亿个处理器,消耗 800 万瓦,才能以比人脑慢 1500 倍的速度理解。然而它们可以一刻不停的学习,IBM 研发的神经元芯片则将人脑的结构带入了电脑,把计算、存储、连接分布到每一个神经元的节点,带来了超级计算机的一种可能性:模仿人类。

  对此,IBM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认为,人类时时刻刻被生产出来的数据,如果全都交给机器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学习,有一天,它也许会回头告诉人类:“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

  Watson 已经为大厨设计过菜谱,接下来,它会分析 Twitter 上所有的内容,未来,也许我们可以向 Watson 咨询健康、理财乃至更多。

  不是 IBM 的 Watson,也会是别人。

  或者,会是被改写了基因的人类。

医疗

  “健康的长命百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非感性的意愿。”——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王俊

  王俊在腾讯 WE 大会上介绍,在只有间隔 0.34 纳米的字符里面,在只有 1.5 个匹克的 DNA 里面,蕴藏 31 个字母,存储了人类所有的生物信息。如果每一个人的基因都被测定,那么一个基因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通过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都可以被书写。如果对身体内每一个细胞进行基因解读,那么就可以对每一个“绝症”患者进行对症下药。

  Google 正在研制监测人体健康数据的纳米颗粒和在泪液跟踪血糖的隐形眼镜,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测定基因,了解生命的程序运行,甚至预测基因突变的走向。那么未来,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跟踪睡眠曲线、体重变化和心率数据的可穿戴设备。

  想象一下,器官损坏,可以以自身的细胞为材料,3D 打印新的组织,患有顽疾,可以通过剪辑、改写基因的方式治愈,而想要青春永驻,只需保存年轻时的基因样本,就再也不会老去。

  如王俊所说:“如果这个社会真的把所有人的智能和一个人工智能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类的智能和人工的智能交汇的时候,当人可以去理性的选择的时候,我不知道 AI 究竟是人的延伸还是人是 AI 的一部分。”

爱情

  “如果爱情不再与繁殖相关,愉悦可以被数字化,那么爱情也可能成为商品。”——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 CEO 姬十三

  科技也许会拉近人的距离,也许反而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看到日本的生物感知技术研究者加贺谷友典带来的智能猫耳 Necomimi 的时候,那些不擅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可以松一口气了。

  是的,技术已经可以读取你的脑电波了。尽管它现在还不能分清楚你对面前的“男神”是有一点喜欢,还是很喜欢,起码,在你感觉高兴的时候,Necomimi 的耳朵会竖起来——就像小猫那样。除了能够读取情绪,并随情绪变化形状的猫耳,加贺谷友典团队还陆续开发出了能够随着情绪摆动的可穿戴尾巴,根据脑电波识别心情,自动播放音乐的耳机,以及会在佩戴者对眼前画面兴趣值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自动根据脑电波感应,记录相应画面的 Neurocam。

  如果可以通过耳朵、尾巴等直接展示心情,或是脑电波直接沟通,这世界上男女之间的误会、错过、木讷会变得少一些吗?爱情会因此变得更容易一些吗?

  姬十三在“未来生活”的论坛上并不对未来的爱情抱以乐观的态度,他认为,在未来,繁衍将不再是人类必须实现的需要,那么爱情也随之不再必须,也可能成为商品。也许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份爱情,拥有一个 iGirl 或是 iBoy,也许获得一份批量生产的爱情是免费的,而与其分手,就需要付费了。

  越多人购买脑电波互联的产品,我越相信,真正的爱情和爱的能力,在什么时候都是稀缺品。

 在晚清时期,中国的小说作者们在作品中描绘过一百年后的世界,有飞空电艇、自然电车,《电世界》中写道:“世界上所有的名都大城,每一小时必有公共电车来往一次。有透视检验、接种免疫,还有乘坐热气球来探险的天外来客。”

 一百年过去,无论是现实还是幻想的世界,人们对于从未发生过的事物的想象,有些已经实现,有些已经不再重要。在我们想象未来的时候,手中紧握的是少得可怜的“已知”,比如,现在我们能做到哪些,比如奇点还未到来,比如摩尔定律仍然有效……然而在那个不太遥远的未来,也许我们已经不需要拘泥于 CPU 能耗的升级、屏幕尺寸大小对移动设备销量的影响、接受 X 光检查对人体的辐射,或是太空旅行的成本。到时候,会有另一些真正重要的事物留给人类思考。

 我在等待这个未来。一部分存在于已知的科技,我们可以预见它们会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另一部分存在于浩瀚的未知,你不知道会是在哪一刻,生活被怎样彻底地改变了。

文/唐云路

来源:好奇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