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消息,医疗信息化领域的互联网公司健海科技对外透露,其已完成A+轮融资,投资金额达3000万元,投资方是齐乾投资。资料显示,健海科技的上一次融资发生在去年6月,当时的A轮1500万元融资由海邦沣华完成。
健海科技创始人汪健透露,此次融资属于临时决定的融资,由于公司在摸索的两块业务出现意外,为了持续增加投入,于是融了一轮A+轮。本轮融资后,健海科技将依托于软件系统,促进医生、护士团队协作,共同完成对患者的院后随访、管理、服务工作。
以院后随访入局,打造“健康后花园”
2015年,汪健从医惠集团走出,携手原业务的核心团队创办了健海科技。当时,汪健选择从院后随访这一细分领域切入医疗。而市场上做医院院后随访的公司要么走传统路径,在医院的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中添加随访管理模块,要么跳出医院系统,在云端部署SaaS平台,搭建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汪健认为,前者仍旧摆脱不了人海战术,而后者则存在院内院外的脱节。因此,这个市场仍然大有可为。
“最近几年医疗信息化发展的确实快了很多,但是同整个医疗行业对比,信息化还只是初级阶段。”汪健说道,“目前医疗信息化上市公司加起来估计连1000亿都不到,市场还远没有形成竞争格局。”
院后随访的真正痛点,在于解决医疗延续性和治疗有效性的问题。医疗过程真正发生在医疗机构内的时间很短,而家庭在疾病的治疗周期占据绝大多数时间。院后随访的目的最终回落到三点上:有效地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误诊率和提升个性化医疗;督促患者遵照医生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最大程度的提高医疗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反向论证治疗方案的效果和评价,帮助提高医疗科研水平。
面对体量大的企业纷纷布局院前的守门人、院中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大平台、大项目,健海科技选择从院后做起。除了医疗必要性和市场方面的考量,健海科技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行业的皮孩子”。汪健打趣说:“我们坚持做院后,而且要把院后做出壁垒、做出深度来,让大佬们想做的时候觉得没味道,投入太多,赚得又少,还不如给包给健海做做算了。”
跳出医疗信息化做医疗信息化,成为业内“饿了么”
虽然院后随访看似一片“红海”,但真正从医生的需求出发,切实解决患者问题的产品还屈指可数。目前,制约院后随访整个市场的两大核心问题,一个是医护人员工作量太大,医院管理层想做,执行层不想做;另一个是患者依从性较弱,如果仅仅是远程提醒,是做不到提高患者的自主性和达到真正的患者管理的效果。
健海科技的做法是要“跳出医疗信息化做医疗信息化”,用一切可以用的任何手段,去打破这两大核心问题。
“如果医院执行力不够,那就我们来提供匹配的资源和服务,构建起全新的第三方患者管理服务,我们不奢望用体制内的人去做服务性的事,而是用商业化、标准化的运营机制去服务好患者。如果我们的运营成本太高,那我们就用信息化手段、用人工智能AI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果患者依从性差,我们就引入游戏机制,让游戏改变医疗,去积分、去升级、去场景化,提高依从性和自发性。”汪健如是阐述健海科技的打法,“我们要实现1+1+X,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的融合;实现人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人机协同共同管理患者;实现互联网、物联网、游戏的融合,提高用户终极体验。”
汪健认为,“饿了么”的本质是一家短距离配送的物流公司,而不仅仅作为一个互联网外卖平台。照此逻辑,“为什么医疗信息化公司只能是医疗信息化公司呢?”健海科技把关注点落在用户体验上,要成为院后随诊领域的“饿了么”。
“长袖善舞”,推动区域医疗数据互联互通
医疗信息化的关键驱动力在于数据,而数据来源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院内医疗过程产生的临床诊疗数据,二是院外患者自主管理和随访跟踪得到的随访数据。健海科技在院内临床诊疗数据方面直接对接医院的院内核心业务系统,从而确保数据质量。而对于院外数据,健海科技也会进行相应把控。
“我们会从设备的厂商选择就开始做好选型,不是各方向的优质厂商,我们不会允许接入。另外,我们也会构建数据的采信机制,可以由医生、健康管理师主动对数据进行采信标识,用于后续患者管理。”汪健解释说,院外数据更多的是看趋势和做补充,呈现趋势分析。
如今,健海科技已经开发出包括区域慢病管理系统、科研随访系统在内的七大系统。一方面,具备数据集成和数据挖掘领域人才优势的健海科技,将依托自身技术,实现区域医疗机构信息化技术的互联互通,另外一方面,健海科技为各类科研、单病种随访厂商提供接入医院的平台级API,省去各类厂商进入医院的商务门槛、接入门槛和上线成本。
A+轮融资后,健海科技将进行线上、线下的模式融合,利用AI、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进行更加深度的布局,快速打造出院后管理的用户体验闭环,解决医疗机构、患者、政府、企业的连接问题和商业模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