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一言:
奇迹会发生在相信奇迹的人身上。
金融探索之大数据征信:征信市场发展格局及各家机构对比
大数据征信导出产品的方式之一是构建一个可被广泛采用的信用评分体系,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通过评分而不是数据报告的方式呈现征信结果,也是一个解决隐私保护问题最好的途径。因此,目前多家机构都率先推出了各自的信用评分体系。例如,芝麻征信的“芝麻分”、华道征信的“猪猪分”、拉卡拉征信的“考拉分”、前海征信的“好信度”、腾讯京东金融的“白度”、拍拍贷的“魔镜分”、腾讯的信用星等。
但比FICO“野心”更大的是,中国的个人征信机构正试图把信用评分体系的应用范畴从金融领域扩展到生活领域,从租车、租房,到婚恋、求职等等。甚至,它们希望从改变大众对信用的认知到提升社会的信用体系。
谁能打破数据孤岛?
尽管中美两地的征信市场存有差异,但像FICO一样形成一种被普遍采用,并具有行业标准价值的信用评分体系却是各家征信机构都在努力的方向。而作为美国著名的个人消费信用评估公司,FICO本身并非一家征信公司,而是提供决策和分析管理技术的第三方服务机构。由于美国三大信用局都使用FICO分,每一份信用报告上都附有FICO分,以致于它几乎成为信用分的代名词。
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认为,中国不缺数据,不管是阿里的电商数据,还是腾讯的社交数据都是可靠、大量且真实的,对于刻画消费者的特征、风险有很好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除央行以外很好的评分体系,这其中的挑战在于:个人征信市场刚刚放开,很多数据源之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例如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之间是基本隔离的两套体系,每一家互联网公司之间又是各自独立的一套体系。
由于“数据孤岛”的存在,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信用评分体系,但距离一个能够覆盖全民的,被普遍认可的标准分还有不小的差距。那么,显而易见的是,谁能率先打破数据割裂的状况,谁就有望成为最终的那两至三家胜出者。所以,眼下各家机构除了努力盘活自身的数据资源,也在积极地寻求外部数据源。这既是征信业务本身的需要,更是中长期的战略需求。
以芝麻信用为例,目前其数据来源包括阿里体系内的电商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数据,集团体系之外的公安网、最高法、工商、教育部等公共机构以及合作伙伴数据,以及用户上传的数据等。而腾讯征信方面,除了拥有腾讯8亿QQ账户、超过5亿的微信账户、超过3亿的支付用户以及其他多种服务上聚集的信用和社交数据外,腾讯也不断利用在基金、理财、贷款、支付等领域的业务整合更多的数据资源。但由于它们的兄弟机构多有涉猎信贷或相关业务,例如阿里小贷、微众银行等,因此不少业内人士忧虑,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可能在未来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存有障碍。而FICO正是瞄准了这个“空隙”。作为信用评分领域的标杆企业,尽管FICO在中国缺少数据资源,但它希望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口碑,通过技术优势另辟蹊径、杀出重围。
从金融到生活场景
要形成一套具有行业标准价值的信用评分体系,除了数据来源要足够丰富和多元,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被广泛地采纳和使用。未来一两年里,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会往线上迁移,向着快速便捷的方向发展,从国外和过往的经验来看,越是便捷的产品面临的风险越大,尤其是欺诈风险。从各家征信机构披露的进展来看,大数据征信的产品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反欺诈产品和信用评估产品。而适用范围则是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到P2P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甚至生活类的各种场景。
在银行合作方面,芝麻信用与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腾讯征信与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合作均已展开,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引入更多元的信用评估机制来筛选客户。此外,涉足信贷业务的P2P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对大数据征信产品也有着强烈的需求。例如,P2P平台积木盒子的消费信贷产品“读秒”,面向大学生群体的趣分期等都对接了芝麻信用,对于每位借款人,芝麻征信都会给出一个信用评估结果。前海征信也上线了针对P2P机构的三大系列、十款征信产品,并于陆金所联合推出了P2P行业的“人民公社”,为P2P平台提供获客、增信、产品设计、征信、系统平台、催收等服务。
但与专注于金融领域的FICO分不同,国内的机构一开始便把信用评分体系的适用范围放宽到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中。
腾讯征信希望把个人信用与商业、生活、住房、消费等相结合,而芝麻分的应用场景也已经延伸至神州租车、一嗨租车等租车网站,全国6000多家酒店,签证服务,甚至婚恋网站。考拉征信也联合了滴滴打车、爱大厨、E袋洗、e保养等众多商家开展名为信用圈的活动,希望把考拉分覆盖到衣食住行、居家养生、爱车保养等多个领域。
芝麻信用首席科学家俞吴杰认为,数据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偏好,一个是信用。当下,在互联网革新商业的这个过程中,数据可以帮助商业机构更好地进行决策与转型。不过,把具有强金融属性的信用评分体系应用于生活场景,这在其他国家并没有先例。目前信用分从模型开发的样本选择,特征选择,到最后的性能评估,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跟金融和征信密切相关的体系。“它在生活场景中是否有用?”这也是芝麻信用的科学家们所担心的问题。经过了半年的测试和大量的研究表明,芝麻信用分对用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如果一个人有持续的、良好的借贷还款行为,那么他在其他各个场景当中都会有类似的延续性、惯性在里边。”
从各家机构的发展规划来看,除了通过类似生活场景的开拓与传播增加个人征信的适用范围外,它们更大的“野心”在于,从改变大众对信用的认知到提升社会的信用体系。
2015国内征信机构大数据整合能力对比
根据权威机构报道,2015年度,国内企业征信领域企业数据库涵盖数据量前5名依次为:1.益博睿2.邓白氏3.信用视界4.鹏元征信5.棱镜征信。现从数据整合能力出发,对这5家征信机构进行具体分析:
1、益博睿
益博睿提供既成的软件系统技术,以及执行和企业咨询支持服务。征信业务主要布局在亚太区,借助统计分析法,通过归类、检索、识别相关数据、辨别虚假数据信息,开发并提供成熟的决策支持系统和营销服务。在亚太区的多年经验,使其能够了解每个市场的独特性以及每个客户的个别需求,并提供相对灵活的服务,但亚太区的布局也造成其数据库覆盖区域的局限。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看,益博睿的报告无法在线生成,这就使得它的产品定位偏向于商业产物,而非促进用户决策的工具。
2、邓白氏
在中国拥有近10年的信用及风险管理经验,依托美国邓白氏的全球资源,基于商业数据处理及分析为用户提供商业决策依据。另外,全球网络是邓白氏发起的商业信息供应商的全球联盟,通过这个联盟,邓白氏也在布局全球征信网络。但邓白氏的信用报告并不包括财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它的用户群体;同时邓白氏并未开拓在线查询领域,而是依靠传统的线下沟通完成信用报告交易,用户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较高。
3、信用视界
中国本土征信企业。作为拥有10年征信行业经验、第一批获得人行颁发的企业征信牌照的机构,信用视界拥有的数据量非常可观。其拥有的大数据挖掘、数据清洗、企业数据采集、金融数据建模、数据标准顶层设计、可视化技术等全面的大数据产业链,奠定了其大数据平台的绝对优势。如今,信用视界已经覆盖全球3亿家企业,并覆盖99个行业大类。其大数据整合能力可见一斑。但信用视界的知名度相对于另外几家全球企业而言较弱,其报告产品还未在用户群体中广泛传知。
4、鹏元征信
同样拥有十几年征信经验的企业,在专业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鹏元征信系统是其优势产品,技术的安全稳定性较强。虽然覆盖的企业数据量没有绝对优势,但鹏元征信有限公司在2015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后,准备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着手布局综合信用服务业务。但它的企业征信报告对所有信息都是收费的,包含企业的基本注册信息,这会给想要一站查询多项信息的用户带来不便。另外,它所有的企业报告类别都没有提供人工核实的产品。
5、棱镜征信
在2009年推出信用及应收账款管理软件,向客户提供从信用资源规划、信用风险评估、交易条件设计、到交易过程监控、应收账款回收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的系统支持。与全球化布局的企业相比,棱镜征信的最大劣势在于只能查询国内企业信息,企业数据量相对局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间合作来往越来越频繁,所有的合作来往都要基于信用,用户需求强化,征信服务开始呈现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规模越大,信息成本效益的优势越明显。依托大数据整合手段,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必将出现几家对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发挥巨大作用的规模化企业征信机构。
我国征信市场呈现双线推动发展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主任王煜认为,从征信机构的发展来看,“既不能垄断,也不能过度的分割,它是一个适度竞争的市场格局。”
征信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在人民银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有100多家,评级机构也有100多家,数量已经不少,但是规模相对比较弱小,有些甚至存在违规经营行为。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在整个征信市场方面,呈现出政府加市场的双线推动格局。政府推动方面,建立了两大公共征信平台,即人民银行的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和国家发改委的国家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美国是以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为主体,欧洲是以公共的征信为主体。国家公共信用平台和社会征信机构的双线发展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怎样利用、壮大这些机构,是今后中国征信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任重而道远。”
6月12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文件,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有效治理失信问题,使失信者能够付出足够的代价,让守信者受益,从而真正形成引导社会成员诚实守信的重要导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对失信主体限制乘坐飞机411.5万人次,限制乘坐列车101.6万人次,阻止出境边控443人次,限制申请政府性投资上百亿元,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等职务2.7万多人次;一些失信企业及其法人代表被取消“劳模”等评先评优资格,一批失信案例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以上惩戒措施对违法失信主体形成了强大威慑,大量失信纳税人补缴了税款,约40万失信被执行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者与申请执行人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图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数据观、网络等,小毕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