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一言:
不要总是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常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
金融探索之大数据征信:我国征信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征信业发展历史
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上海已经有5家外国投资者开办的企业信用调查机构,包括日商办的上海兴信所、帝国兴信所和东京兴信所,有美商办的商务征信所和中国商务信托总局。
1932年6月6日,由著名民主人士和银行家章乃器先生牵头发起、由多家中资金融机构共同发起的专职征信机构“中国征信所”,在上海圆明园路1号宣布成立。到1936年7月,中国征信所在4年中总共发出调查报告3万份。这一段时间,是中国征信所最为兴旺的时期。可惜的是随后的日本侵华战争和抗战胜利不久爆发的内战使中国征信所越来越限于困境,勉强维持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
抗日战争后期,1945年3月,由多家官办金融机构合作开办的“联合征信所”在大后方重庆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联合征信所总部由重庆迁往上海,并陆续在汉口、南京、平津、北平、南昌、沈阳等地开设了分所或办事处。并一直延续到上海解放。
无论是中国征信所还是联合征信所,都曾经为当时的经济运行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信息。尽管由于战争和解放后的中国实行计划经济,这两个征信机构都没有能够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得到充分的发展,但中国征信业的先驱们所做出的努力仍然值得我们回顾。
中国(未包含港澳台地区)现代企业征信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前、1996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
第一阶段(1995年前):中国企业征信业起步
中国大陆的现代企业征信服务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取得了很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和出口商需要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情况,中方也需要对国外合作伙伴进行了解。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当时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决定由所属的计算中心和世界著名企业征信机构“邓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合作,互相提供中国和外国企业的信用报告。后来,与海外的合作扩展到香港的“日新公司(Daily Credit)”、台湾的“中华征信所”等海外机构。
1992年11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公司“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其相关业务于2001年改制为“北京新华信商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并于1993年2月开始正式对外提供服务。新华信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企业征信行业开始进入市场化运作阶段。
1992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由于经济繁荣,绝大部分企业(包括外资企业)在日常交易中遇到的信用风险问题很小。新华信等企业征信服务公司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准备在华投资的海外公司和外国政府性的出口保险机构。这些海外公司在选择中国的合作伙伴和进行谈判前习惯首先了解其基本情况和经营状况。外国出口保险机构则是基于促进本国产品出口的目的在出口信用保险决策时了解中国进口商的信用状况。
国内企业征信机构的大量订单也来源于邓白氏等海外知名企业征信公司和其他中介机构(国际律师事务所、国际投资咨询机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外国企业行业协会等)。只有极个别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表处直接使用新华信等国内企业征信机构的信用调查服务。
企业信用信息获取的难度很高,信用报告的内容简单。除了一些促进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的政府部门能够提供一些有关信息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官方信息渠道。甚至企业的基本注册资料的获取都要费尽周折。大部分信息需要调查人员向目标公司及其关系机构直接访问获取。一份普通信用报告往往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做出,有时甚至需要1个月。
第二阶段(1995年~2000年):中国企业征信业趋于成熟
随着经济进入调整期,大部分企业都感受到了经济调整带来的信用风险压力,企业大量应收帐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变成呆坏帐。跨国公司开始在其投资的子公司中引入他们在本国和国际上非常成熟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国国内客户的信用报告需求明显增加。可以说,到这个阶段,企业征信机构才开始大量服务于国内贸易中的信用交易。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增加对企业信用报告的需求,除新华信、华夏等成立较早的企业征信服务公司外,大量新的企业征信服务公司在市场上也非常活跃,如上海中商商业征信有限公司、中贸远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原外经贸部计算中心附属公司)、北京中征征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台湾中华征信所子公司)、北京华通人市场信息有限责任公司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际最知名的企业征信公司“美国邓白氏公司(D&B)”通过其在上海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于1995年开始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带来了国际先进的企业信用管理和营销理念。
信息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渠道也开始对外提供各种企业信息查询服务。企业信用报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部分报告都能够提供较为详细的财务数据。
但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信用调查报告的价格不断下降,企业征信业的经营开始步入微利阶段。甚至一家企业征信公司若不能形成规模从而提高信息的重复利用,则越来越难于盈利。
但直到这个阶段,企业征信服务机构大都是民营和外资性质,基本上没有政府机构直接投资兴办的公司。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中国企业征信业在竞争中发展
从2001年开始,信用问题开始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量关于社会信用问题的文章见诸报端。尽管大部分人并没有搞明白企业征信作为一个行业所涉及的“信用”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信用”(用 “诚信”表述更准确)之间的区别,“信用”问题仿佛突然之间成为中国市场运行过程中所有问题的根源。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开会讨论“信用”问题,并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目标和时间表。
随着社会各界对“信用”问题的关注,征信服务,包括企业征信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也备受政府和民间资本的关注。投资者忽然发现国际上知名征信公司的年营业额达十几亿美元。甚至有人预言,中国的征信市场正在孕育着一个千亿元人民币的大蛋糕。
随即,许多政府和民间投资的企业征信机构携带大量资本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个人征信)、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金城国际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广东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甚至某些一直从事资信评级业务的公司也对企业征信市场虎视眈眈,如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专门把名称改为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以涉足这一领域。
相比较大陆的情况,现代企业征信业在我国台湾地区和港澳地区的发展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相对也比较成熟。比较知名的企业征信公司包括台湾的中华征信所、香港的日新公司(Daily Credit)、香港的AGA公司等。美国邓白氏公司在香港和台湾的发展也已经分别有20多年和10多年的的历史。本文针对企业征信业在大陆地区的发展进行回顾,对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征信业的发展不予祥述。
我国征信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企业征信行业的现状可以用四句话描述:企业征信市场日趋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业务集中度越来越高,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企业征信信息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信息透明度仍然不高;企业征信政策环境无实质变化,亟待各政府部门大力改善。
1、关于企业征信市场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征信从无到有,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最近5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据估计,2000年的市场总需求大约是4万份企业信用报告、约为3,000万元人民币。2004年的市场总需求达到约12万企业信用报告,约8,000万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尽管与发达国家的市场规模相差很大(美国约10亿美元、日本约5亿美元、德国约5亿美元),但考虑到中国的企业征信市场才发展了10年,而这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市场都有超过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国企业征信市场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
中国企业征信市场的主要用户依然为跨国公司,80%以上的需求来自于这些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和中国国内贸易中对中国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和风险决策。约15%来自于中国的出口商以及向这些出口商提供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主要涉及对国外交易对象的信贷管理。只有约5%来自于国内的企业在国内市场销售过程中对交易对象的信贷决策。
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体系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决策和管理体系,完全靠自身的信贷分析人员对企业客户进行信用调查和分析,基本上不从专业征信机构购买企业信用报告。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机构是企业征信服务的最主要用户和市场。
从地域来看,由于主要客户为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征信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地区,约占到全国市场的80%以上。
2、关于企业征信机构
截至2004年,中国号称提供企业征信服务的公司不下100家,但真正有实质业务的不超过20家,这20家中至少有10家主要是在替国外的征信机构“打工”而已,自己并没有几个稳定的直接用户。
企业征信服务与其他信息服务相比有着共同的特征,规模越大优势越明显。因此,尽管过去5年新出现了大量从事企业征信服务的公司,但中国的企业征信市场主要为新华信、邓白氏和华夏三家所占据。这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总计在80%左右。在这三家公司中,新华信处于最领先地位,在提供中国企业的信用报告方面具有很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华夏其次,而在中国市场销售国外企业的信用报告是邓白氏领先。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掌握着大量企业信用信息资源的几个中央政府部门的动向。
首先,中国人民银行控制着由所有商业银行参与的全国贷款登记系统。该系统记录着所有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记录和客户资料。这些贷款记录和客户资料目前被各家商业银行所共享。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规划把这一系统商业化并由自己控制的关联机构来经营。一旦这一规划成为现实,将会产生一家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征信服务机构。
其次,国家工商局几年来一直在为全国工商局的互联互通而努力,而且很有可能在2005年左右实现互联互通。一旦互联互通,国家工商局将拥有全国所有登记注册的工商企业的注册资料及其他年检资料。而如果这些不断更新的企业资料如果用于商业目的,国家工商局的相关政策和动向将对未来企业征信服务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另外,商务部系统近两年也通过其掌握的大量企业信用信息试图涉足企业征信市场。其下辖的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协会还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企业征信服务的公司: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而源自中国企业征信服务开山鼻祖的原外经贸部计算中心的中贸远大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也有商务部的背景。商务部下属的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也试图进入这一领域。
同时,掌握着企业征信部分信息源的其他官方机构,如人民法院系统、房地产管理部门等的动向都会影响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轨迹。
3、关于企业征信信息环境
尽管中国企业征信信息环境最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但信用信息的透明程度依然很低。大量与企业信用状况和历史有关的信用信息,如企业基本财务信息、法院诉讼记录、房地产及其抵押记录、银行还贷记录等,仍然停留在各个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不能为征信机构所获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目前,企业征信机构从政府机构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基本上都无法可依,更多地都是依靠与具体部门和地区的政府机构或国家机关建立起来的信息渠道关系来获取一些必须获取的信息,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有时甚至一家企业的注册信息都无从获取。
阻碍信用信息透明进程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相应的法规或政策迟迟未能出台;二是部门利益。其中尤以部门利益的影响力为主。
由于受历史的影响,很多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都设立了很多下属的事业单位,而这些事业单位往往下设有市场化经营的公司。随着信息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大,这些事业单位和其下属的公司很多都在利用其上级政府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在牟取利益。甚至某些掌握着重要信用信息的机构都在考虑和着手设立自己所控制的商业化运营的公司。在此情况下,很难期望这些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会主动出台让社会受益的信息透明政策。
4、关于企业征信政策环境
涉及企业征信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企业征信机构的设立和监管问题;二、企业信用信息的透明化问题。目前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还没有时间表。
应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关于个人征信的法规,但没有关于企业征信的专门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受国务院委托在2002年草拟的《征信管理条例》(代拟稿)试图把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放在一个法规中进行调整,但并不成功。该代拟稿中关于征信机构的设立门槛、经营范围、高级人员的任职资格、信息收集的依据和管理、数据库标准和管理等,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批评,至今也未能为大家所认同,尤其是涉及企业征信的内容。
实际上,企业征信机构运营受到多部法律和法规的调整,如《民法通则》、《经济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国家保密法》、《国家安全法》等。再通过一部专门的法规来规范企业征信机构的设立和运营似无必要,且容易造成各个法律之间的冲突。
而该代拟稿对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如何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却一笔带过,未触及困扰中国信用环境的核心问题。
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征信业的发展趋势也可以用四句话概述:企业征信市场日趋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业务集中度将继续提高,政府影响力将加大;企业征信机构的信息技术水平将越来越高,基于数据库的在线服务将成为主流服务形式之一;企业信用信息透明度将继续提高,征信信息环境将更有利于企业征信业的发展。
1、关于企业征信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绝大部分行业将进入全面的市场竞争阶段,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态势。而随着企业信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对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的需求将稳定增长。最近几年,几家主要的企业征信机构除提供企业信用报告产品外,也通过信用管理培训和咨询服务积极推动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的信用管理体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开始使用第三方信用信息产品和服务。
金融行业也出现了很大变化。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的经营区域和业务范围被进一步放开,给国内金融机构的发展和管理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国内金融机构一方面更加主动的开发包括保理业务在内的贸易融资产品,在传统的信贷业务方面也在不断完善信贷管理体系,这都会给企业征信机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金融行业将成为企业征信业发展的下一个主要市场。
根据几家主要企业征信机构近几年的业务增长趋势,预计到2010年,企业征信产品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约3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将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
2、关于企业征信机构
可以预见,传统企业信用报告的业务将越来越集中于新华信、邓白氏和华夏三家公司。但其他公司也将在细分市场,例如高端信用调查市场、某些区域市场,找到业务增长点。也可能会有其他公司凭借独特的优势或经营思路在传统企业征信市场异军突起。
随着政府体系开始从宏观层面介入社会体系的建设,某些依托于政府资源设立的机构将可能改变企业征信业的格局。
最引人关注的仍然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贷款登记系统商业化方面的进展。如果这一系统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商业化,将成为中国一家领先的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机构,并对中国企业征信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工商管理系统的红盾网也正在联网建设之中。如果顺利建成,也将成为一家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征信数据库系统。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的注册资料都是企业信用信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已经是非常有价值的信用信息产品。
3、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征信行业在发展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开始运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处理企业征信数据和提供更快捷和更全面的服务。中国不可能再沿着这样的轨迹发展自己的企业征信行业。现代信息技术将推动中国企业征信行业跳跃式发展,无论是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还是产品的开发和提供。
银行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和红盾网一开始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产物。可以说,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就不可能有这样的企业征信数据库服务和互联网服务。
国内几家主要的企业征信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在运用数据库和互联网技术处理数据和提供服务。相信这个趋势会加快。其中新华信已率先于2005年10月份正式开通企业信用报告网上服务平台,使新华信再次领先于同行,成为中国首家基于互联网提供在线企业信用信息服务的征信服务机构。
4、关于企业征信信息环境
中央政府正在通过政策面和技术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无疑会加快各个政府体系内部企业信用信息的集中步伐,也为各个体系之间的数据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中央政府在信息透明方面的政策越来越明确,中国企业征信信息环境将继续得到改善。可以预计,散落在不同政府部门的大量关于企业信用状况和历史的信用信息,如法院诉讼记录、房地产及其抵押记录、银行还贷记录等,将越来越容易被企业征信机构所获取,这将大大增强传统企业信用报告的价值,对企业征信服务机构开拓市场有很大帮助。
总结
企业征信服务在世界上是一个经过100多年发展的成熟的行业,但在中国的发展却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征信行业已经涌现出大批从事企业征信服务的专业公司,个别公司(如新华信、华夏)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正在对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转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之间信用交易将越来越频繁,并将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手段。面对这样的趋势,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将稳步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向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更多地与企业之间的信用交易相结合。这将稳步推动企业征信市场的发展。按照这样的趋势,到2020年,企业征信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0亿元以上。
目前,企业征信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阻力来自于企业信用信息的外部环境。由于国家没有关于企业信用信息透明的法律和法规,企业征信机构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基本上无法可依,大量散落在不同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不能被社会所利用,制约着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因此,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加快企业信用信息有序开放的步骤。
企业征信服务也是一种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就是规模化。规模越大,信息成本效益的优势越明显,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可以预见,中国在未来十几年将出现几家对中国的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发挥巨大作用的规模化的企业征信机构。同时,在众多细分市场也会发展出大批从事专业化企业征信服务的公司。
图文来源:新浪财经、网络等,小毕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