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生活 > 抛弃“二手货”人生,过上“第一手”生活

抛弃“二手货”人生,过上“第一手”生活

2015-05-05 18:20:11汪丁丁 13827

  【毕友导读】由表及里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自内向外的是我们的情感方式,而幸福无例外地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往,没有任何“幸福案例”是仅仅基于丰裕的物质生活的,我们必须一起探索内心世界,为了要过“第一手”的生活,为了彻底抛弃“二手货”人生。

  幸福无例外地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往,我没有收集到任何“幸福案例”是仅仅基于丰裕的物质生活的。而当一个人追求深层情感交往时,他似乎必定要进入“幸福三维空间”中“心性”与“修养”这一平面内。

  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中国人其实都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的最肤浅形式,就是其在物质生活维度的表现。著名经济史家麦迪森的预测很准确,2000年他已指出,中国的GDP将于2015年达到或超过美国。那么,“娜拉出走之后又怎样?”几十年来,这个问题对我而言挥之不去,这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基本问题,或基本问题的一种表达。

  我们知道,每一个现代人,包括每一个中国人,活着,并不是以国民经济总产值超过美国为人生目标的,因为这样一个目标实在缺乏情感价值。美国人不在乎,中国人也不在乎,英语口语就是“so what”,意思是“然后呢?”

  人生而为何?数千年来,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解答,当然,由于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故每一解答都不能令人满意。但大约2000年前人类的体会是,如果完全不解答这一问题,就更不能令人满意。人类也提出过这样一种见解:活着,这一过程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所在。

  富了,你为何还不幸福?

  根据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凡有“意义”的,一定伴随情绪的波动。我们回想康德美学,所谓“壮美”,所谓“高尚”,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样的名句,无一例外激发我们情感波动。作为对比,我们很少因为看到“1+1=2”这样的真理而有情绪波动。

  请你在内心做这样的实验:反复阅读“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总产值大于等于美国”,是否激发情绪波动?只要你们不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并且对美国恨之入骨,你们不会有显著的情绪波动。一项事实陈述为真,但不激发我们的任何情感。在这一意义上,它与我们的人生意义问题没有显著的关系。

  就让我们首先考察“活着”之为一生命过程:首先有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其次有家庭、友谊和社会交往这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最后,还有思想和心灵这类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三类需要若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通常激发我们的情绪波动,依照稳定性以及从物质上升到精神的顺序,构成一系列心智状态。

  我们在富裕的西方社会见到许多人,收入和财富都远高于中国的中产阶级,但他们日常的生活很简单。此外,我在夏威夷海滩常见到一些被称为“流浪汉”的,睡在海边草地上,从垃圾桶里找食物,但身边有书,甚至是很奇怪的哲学书。

  中国人均年收入已近万美元,中产阶级人均年收入应在5—10万美元的水平,这是美国普通人的收入水平。如果中国人均收入在未来20年继续倍增,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可能是每年20万美元。那时,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否基本满足?如已基本满足,我们继续活着是为了什么?你的回答只好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维度上寻找。最终,你不能不承认,活着的理由主要在于精神生活。

  过去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在物质生活维度取得了很大进步,在另外两个维度尤其是精神生活维度则很难说有很大进步。这一演化过程,我称为“效率原则”主导的时期。仅仅有足够高的效率,不能解决每一个中国人面对的基本问题。绝大多数中国人今天感受最深的,是发展机会的不平等和财富与收入的不平等,尤其是不平等程度正在迅速扩张。“正义”诉求之得不到满足,已成为多数中国人幸福感不能增加的主要原因。

  尤其是,“社会网络”和“深层情感交流”的涵义,往往不服从效率原则。效率原则的应用固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但这一改善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充分激烈的竞争的,故而是有极高代价的,例如“都市冷漠”。沿着社会生活的维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三类:其一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其二是以权力为媒介的,其三是以情感为媒介的。中国的市场经济,由于传统价值被彻底瓦解,金钱关系成为惟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祖籍是浙江淳安,在浙江也去拜访乡村祠堂,祠堂修整一新,高大肃穆,空无一人。不仅祠堂里面没有人,村子里也没有人,凡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到城市里去了,所谓“乡村的空洞化”。

  深层情感交往须进入“幸福三维空间”

  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困境在于,我们不是任何传统之内的人,我们的传统早已被摧毁了。因此,由表及里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自内向外的是我们的情感方式。我们每一个人以这两种方式生活,或许有偶然的机遇,可使我们由表及里的过程与自内向外的过程顿悟为一。但这样的机会太少,遇见这样机会的中国人太少。

  绝大多数中国人无缘顿悟,只好在日常生活中寻自己的幸福。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各地的日常生活一样,是迅速西方化的。退居深山的生活不是日常生活。西方化或工业化或效率主导的日常生活是物质的,同时,我们还有自内向外的探索,目的也是寻自己的幸福,但它是情感的。

  我长期研读和思考“幸福”问题,我的感受是,幸福无例外地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情感交往,我没有收集到任何“幸福案例”是仅仅基于丰裕的物质生活的。而当一个人追求深层情感交往时,他似乎必定要进入“幸福三维空间”中“心性”与“修养”这一平面内(如下图所示)。在这里,身体(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与心性(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交汇并达到自足状态,这是中国士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借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语言,这也是一种最终的自由,我们必须一起探索内心世界,为了要过“第一手”的生活,为了彻底抛弃“二手货”人生!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