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毕友推荐】第88期徐昕 推荐《碎片化生存》

徐昕 推荐《碎片化生存》

2013-09-13 15:18:40毕友网 11303

徐昕 法律学者

推荐语:微博时代,碎片化生存,再不读书,要退化了。这样的念头时常出现在脑海。但手却下意识地粘住键盘,离不开手机。仿佛微博控制了思想,欲望控制了理性,机器控制了人自身。和菜头宣布停博一段时间,他的《碎片化生存》是一个警醒,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做深度阅读了……同时,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近一年多来,我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无法安静地阅读和写作。希望,逐渐,改变。

  然而,不读书,碎片化生存,并非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的问题,公共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4.35本。而以色列国民年均阅读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如果这还不能使国人惊醒,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忧虑。幸而,在碎片化生存的大环境下,也有人坚守。西北政法大学谌洪果先生的“楼道读书会”,便展现了一道《学术与政治》、压制与抵抗、公民与自由的时代风景。

  微博对于法律人和知识分子而言,是突破言论管制、关注重大案件、推动制度改进、呼吁法治民主的重要工具,不可忽视。我个人微博起步较晚,故打算稍稍努力,明年逐渐回归常态,以读书为享受,以学术为志业。

  好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姑且称之为“读书式生存”。正因如此,我最近发起了一个“法政读书会”,品读经典,思考社会。读书会两周一次,第一期活动今天刚刚举行。读书会也使我回忆起当年在西南政法大学时组织的“司法学术沙龙”:180余期,每周一次,读书研讨,教学相长。我也不禁想起那段与近百位读书会成员一起走过的日子。他们的欢笑与忧伤,他们的初见与离校,学习生活,点点滴滴,无需借助照片,便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过了铁西小面馆,伸向远方的铁路旁,正是登山的集合地,漫山清翠,斜阳点缀,一路欢声,一路笑语,登高望远,只见嘉陵东去,歌乐山下的西政与川外,暮色中映照出历史的苍凉……

碎片化生存

文/和菜头

  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

  不是读不懂的那种不能,也不是因为厌倦而产生的那种抗拒。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自己对自己的一部分无能为力。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无法控制眼球转开去,似乎它在扭来扭去要找到一个停顿,否则就不肯继续工作。同时,读完一段文字之后,头脑里突然会空白一下,然后那些字句和含义就突然消失掉了。因为这样的缘由,也就谈不到理解,更无法形成一个整体印象。

  另外,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它总是不断迁转,像一条水银做的蛇,在书页和无数想法之间钻进钻出,试图在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却白白浪费心神,让人很快觉得力倦神疲。我想,这是几年来微博训练的结果。微博要求一个人迅速在各种信息之间跳转,不要在任意一条信息上停留过多时间。又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快地消费一条信息,迅速咬住它,吸干其中的汁液,然后一口吐掉。

  最后,对于那些在微博上原创内容的人来说,微博要求你能在海量的信息碎片中做快速筛选,然后在两个原本没有关联的碎片中建立联系,并且把这种联系以巧妙漂亮的手法表达出来,于是可以赢得观众的欢呼和掌声。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要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是什么”组合起来。所以,哪怕是最简单的逻辑也都被抛弃了。我在微博上待的时间足够长,因此受到的影响也就足够重。

  相比之下,读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模式。深度阅读需要你能够持续专注在书页上,集中全部精力,因为你在阅读的同时必须进行思考。需要一个人可以持续不断地阅读数万字,然后稍微停顿一下,整理思绪,完善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架构,一点点形成整体印象。

  尤其是对于阅读量足够的人来说,阅读的过程里他会不断抽取脑海里的关联书籍进行分析和对比,读一本书相当于是在同时翻阅十数本书籍。这种过程对于专注之力的要求极高,因为一旦思考被打断,就很难回到之前建立起来的阅读氛围之中,彻底从原书的意境中退出。

  整个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一点和微博完全不同,微博是那种老师说一句,你就立即举手大喊“我知道!我知道!”的迅速反应。这不单是个习惯问题,它根本性地改变了思考的模式。形式即内容,载体决定内容,这在微博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微博是无需做思考的地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最恰当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反应胜过一切,表态高于一切。

  通过微博的驯化,一个人很可能连大脑皮质的生理结构都已经发生了改变。针对热点编段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有的段子都不提供新鲜的想法,它们只是同义反复,试图各自对同一事物重新进行一次复述或者定义,从而一次次强化和放大了事物本身。所以,它是口渴时给予的盐。

  有鉴于此,我宣布暂停更新微博,同时也不去微博潜水,彻底从这个大环境里断开去。尝试着进行一些恢复性训练,包括阅读和写作。我想通过对一些长文本的阅读,恢复我以往的专注力,能够持续思考一件相同的事情。此外,利用写作把思考的过程完整连续地表述出来,恢复一下思考而非应对的能力。

  这样停下来,才发现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在这世界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由信息碎片所构成的大型显示屏,完整的信息已经非常少见。你所能知道的,只是此时此地此事的一瞬间。

  人们看起来对此似乎也很满足,听一个歌手60秒的歌唱决定他的去留,在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列中花5秒决定点开谁,在iPhone屏幕上跳出来的信息提示中凭借前十个字决定是否要打开阅读全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里,产业工人在流水线上十多个小时重复相同的一个动作,而我们此刻每周七天,每天24小时面对信息碎片,等着做出反应。在这个新世界里,时间无始无终,只有一个个瞬态的当下。我突然觉得极度的恐怖和绝望,觉得自己和一台自动机器没有什么区别:用眼睛读取一条信息碎片,用机械臂作出转发、回复、跳过三种选择。这一过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甚至,当你终于停下来休息,只不过几分钟就觉得无聊烦闷,继续拿起手机,把处理信息碎片当作了一种消遣!

  在过去,我做过许多决定。其中许多事后看来太过冲动,当时并没有做过审慎地思考。但是,暂停微博这个想法一经升起,就很难从心中驱逐掉。一直到我写下通告,关闭网页,突然在心底里产生了一种解脱的轻松。此刻,我依然无法连贯地读完一本书,但是看起来我已经恢复了写一千五百字以上文章的能力。谢天谢地,我依然有能力从事这种古老的自我表达形式。

节选自《碎片化生存》

和菜头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