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毕友推荐】第77期宋毅 推荐《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宋毅 推荐《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2013-08-21 17:30:09毕友网 11295

(宋毅 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制片人)

推荐语:

  一次朋友聚会,相互问到:如今出门必须带的东西是什么?选项有四个,钱包、钥匙、手机、电脑,答案只能从中选择一个。五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手机!席间,除了正常的吃饭、交流,经常可以看到吃货们用手机为各式菜品拍照、集体上微信、刷微博,更有甚者还把这近在咫尺的三五好友集结到一个微信群里,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蔓延着种类繁多的话题。我们已经因为手机产生的相关信息把自己置身于一个O2O的世界,仿佛离开手机就断绝了一切社会关系,必须要时不时翻看一番朋友圈、赞一下好友动态、点评一下谁谁谁无病呻吟的幽怨……

  曾经想做一个关于都市人可以忍受多长时间手机没有任何动静的调查,始终没有得到闲来无事的机会,因此目前止于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相互讯问,得到的答案大抵没有超过50分钟,70%以上的朋友表示,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惶恐感。这里暂且不探讨这种惶恐感的由来,讲上面的例子,也无非是想证明一下不久前某些权威机构联合发布的一篇关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报告文章,以及智能手机发展至今对普罗大众生活的影响。

  日前又在腾讯科技读到这篇梳理智能手机“杀手级应用”的短文,目光之远、营养之高,读罢一遍,再读第二次,内心波澜愈演愈烈。作为在传统电视媒体浸淫了十多个年头的从业者,一直最引以为傲的是电视屏幕目前暂时还保持着风生水起的状态,但这块被众多大鳄级兵家觊觎的屏幕到底还有多少成长空间?相比智能手机的移动、随身、实时服务的特性而言,其究竟要以何种差异化功能突围?吵吵了两年多的智能手机接入电视屏幕的第二屏互动应用,还要等待多少程序优化?等等等等,众多疑惑弥漫在智能手机“杀手级应用”的读后感中。相信这种疑惑不仅仅只是我等电视人的所思所想,正如文中所述,“在未来的智能手机环境下,我们的手机可能会变成任何东西,而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它们不会是孤立的设备。相反的,智能手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部件和通信工具,与人们及其他移动设备进行互动。”由此,不难想象智能手机行业将挑战多少传统行业既有的生态系统,也正因为这样,它才有着可以改变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

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文/佚名

  美国科技网站CNET近日刊载文章,对智能手机这种移动产品未来的创新前景做出了展望。文章指出,未来的智能手机将拥有实时追踪世界的灵敏传感器、手机应用饰品、手势和无触摸输入功能和更大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可穿戴设备将让人们变得“全副武装”,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某些同样的问题。

  HTC One拥有华丽的底座和大量的摄像头“花招”;三星Galaxy S4能根据用户视线的转移来暂停和继续播放视频;诺基亚则是最先推出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手机之一,而且拥有超级灵敏的显示屏,能让用户在戴着手套的情况下也可流畅操作。

  虽然这些顶级的智能手机都拥有各自的特点,但如果从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主要功能——比如说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上网、拍照和玩游戏等——这一方面来看,这些手机基本上都没什么太大不同。除了这些基本功能以外,顶级手机额外附加的其他软件和硬件虽然也令人印象深刻,能给用户提供便利,外观讨人喜欢,甚至还很有用,但仍旧不过是“花式填料”罢了,算不上是真正的创新。

  今天的所有技术当然都有所改进:摄像头将可拍摄更清晰的照片,处理器的速度能变得更快,显示屏能变得更加强大,电池的续航时间也能变得更长。但是,在明天的科技世界里,或许那种“花式填料”才是更引人注目的东西,它们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青蛙设计公司(Frog Design)的创意总监马克·洛尔斯顿已经对过去二十年时间里的科技行业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智能手机行业缺少真正的革命性进展。没错,随着厂商寻求差异化的设计,智能手机的形状系数和材料可能有所不同,但从创新进步这一方面来看,“我们正处于智能手机创新的尽头之处”,洛尔斯顿说道。

  这并不是说智能手机已经“死亡”或是过时,事实恰恰相反。正如洛尔斯顿及其他研究移动领域的未来思考者所判定的那样,在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进行互动的问题上,智能手机的影响力将会变得越来越大;不过,智能手机将日益成为一个更大的、互相联系的“七巧板”的越来越小的组成部分,各种各样的移动设备都将帮助人们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我们当然将会看到更多非常棒的摄像头软件和NFC(近场通讯)功能,但除了这些功能以外,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期盼。

实时追踪世界的灵敏传感器

  你或许从来都没有好好注意过自己智能手机上的传感器,但它们并不介意,还是在不停地计算你手机的运动和速度、旋转和照明状况。但是,这些不那么为人欣赏的部件——比如说陀螺仪、加速计、磁强计等——正开始找到更多的“朋友”。举例来说,三星已经在其Galaxy S4智能手机中加入了压力、温度和湿度嗅探器。这些可能不是你手机上最“性感”的功能,但在未来,加速计等传感器将可收集和汇报更加详细的信息。

  不妨想象一下大卫·哈里斯所构想的智能手机空气质量传感器,他是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未来研究所的社会变革推动者。正如Waze应用会众包城市地图和交通流量状况那样,哈里斯所构想的传感器能收集全球范围内有关空气质量的有用数据。然后,通过由智能手机构成的网络,这些数据能被用来监控全球气候变化,还有可能被用来监控污染物或过敏原。

  总部同样位于帕洛阿尔托的知名设计公司Ideo的技术战略高级总监戴夫·布雷克利也认同这种想法。“量化环境要素的愿望是一个很大的愿望。”他说道。

  除了空气质量以外,温度和运动速度也是传感器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布雷克利还预计,未来智能手机中的电子健康传感器将可追踪用户的脉搏,甚至同时还可以作为心电图使用,从而将人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变成医疗设备。

手势和无触摸输入的崛起

  移开视线就能暂停视频播放,这可能会让你发笑。但是,手势和其他非触摸输入确实正在崛起。

  在过去多年时间里,智能手机已经将某些非直接输入功能涵盖在内,比如说把手机翻过来就能调成静音,或是能用语音控制功能拨号等。而在更广泛的环境下,手势和语音能构成一个更加宽广的、多模式输入的世界——基本上来说,也就是你不必用手指接触显示屏上的按键就能输入的信号。

  手势和语音启动了这种趋势,但其他更加复杂的过渡和输入方法,将在不久以后,将无触摸输入从一种古怪的输入选择变成人们与智能手机进行互动的正常方式。举例来说,Galaxy S4的Voice Drive应用就已经做出了这样的假设:人们愿意用语音控制的方式来拨打电话,而不是以输入号码的方式。而在一个制图程序中,使用手指或铁笔可能会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如果能在启动一个游戏时自动激活眼球追踪传感器,或是点击一下手机就能打开汽车上的近场通信接收器,能让你通过手势放大手机通话的音量或是调成静音,又将是怎样的情景呢?

更大的生态系统

  行文至此,一个普遍的主题已经开始浮出水面:在未来的智能手机环境下,我们的手机可能会变成任何东西,而唯一不可能的就是,它们不会是孤立的设备。相反的,智能手机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部件和通信工具,与人们及其他移动设备进行互动。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通信工具,如Wi-Fi Direct、蓝牙和近场通信协议等,此外还有Miracast标准等。

  简而言之,我们在移动领域中看到的创新,将更多地和让智能手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计算设备进行通信有关,而不是和智能手机将拥有多少像素的摄像头,或是用什么样的皮革来装饰底座有关。在未来,智能手机可能会使用传感器和机器语言来识别它们周围的其他物体。比如说,如果你把自己的手机落在了车上,那么在5个小时以后,手机就会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你它在哪里。或者你还可以设定一种功能,当有人把他的手机放在与你的手机过于接近的位置时,你的手机就会发出嗡鸣声并亮起红灯。

  青蛙设计公司的洛尔斯顿描绘了一幅未来的图景,那时智能手机将在现实世界中充当一种社交工具。比如说,如果你正在一个酒吧里或是聚会上,而你想要认识其他人的话,那么就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这种工具,他说道。超级精确的传感器能准确地追踪你所在的地点,然后你可以用手机指向人群中的某个人,而这个人的相关信息就会出现在手机显示屏上,包括这个人的身份资料和职业等,可能还会包括某些背景信息。

  你现在正在现实世界中将智能手机用作社交工具,而不只是在社交网络中。你提供的这些信息并不会让你觉得毛骨悚然,因为你已经进行了相关设定,确切地告诉你的手机它可以共享哪些信息,而哪些信息则是不能共享的。当你接近某个人时,就能通过手机获得这个人的基本资料,接下来你就可以跟他进行对话了。

可穿戴设备

  请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在未来,一名高科技电子迷走进了一家咖啡店,他从头到脚“全副武装”了各种可穿戴设备——蓝牙耳环,谷歌眼镜,还有能进行移动支付和当游戏机用的智能手表等。然后还有一部能处理更多复杂任务或是充当“大屏幕”的智能手机,以及能够计算距离、路况和分析步态的智能鞋子。

  到那时,智能手机仍将在你身边,而且对于你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来说仍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到那时智能手机将变成你身上多种可穿戴设备中的一种,这些设备比智能手机更加个人化和更具便携性,能够以不同的方式解决某些同样的问题。

  以上所描绘的这种场景并不是那么不可思议,尤其是在智能手表已经开始崛起的形势下就更是如此。当然,智能手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才能成为真正圆满全面的设备。

  我们的结论就是,虽然智能手机让所有人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其显示屏上,但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智能手机都将在更大程度上为你展现你身边的世界。

节选自《智能手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是什么?》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