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现代的自学励志大师,他们给出的建议都是一样的:做真实的自我。
新研究表明,做真实的自我旨在追求真实,即活着就要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情感及价值相一致,这或许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们违背了本真便会切实感到道德败坏、品格低下。这种道德败坏感会促使我们有净化心灵或做善事的想法,以此涤净自己的良知。
本研究结果发表在心理学协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凯洛格管理学院的心理学家Maryam Kouchaki说:“我们的研究发现违背本真不是一种短暂的或一闪即过的现象,违背本真是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致命伤。”
Kouchaki及其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 )的Francesca Gino和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Adam Galinsky共同推断,认为违背本真会产生和撒谎或作弊这些不道德行为相似的心理后果,因为无论是对他人或是对自己来说,二者都是违反本真。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不想做的事假装兴奋,或尽力融入一群与我们没有共同价值观的人中时,我们就违背了本真。这样,研究者假设不真实也应该会产生道德败坏纠结感和品格低下痛楚感。
实际上,在一项网上实验中,违背本真的参与者称自己觉得更不真实、更不纯洁、更肮脏或道德受到了不良影响。他们还报告,与那些真实的参与者相比,自我道德感较低的参与者这样评价自己:自己不够慷慨,也缺乏合作精神。
为了让自己良心安稳点,我们可能会忍不住想涤净这些道德不洁感,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样。
研究者发现那些违背本真参与者与紧随心声的参与者相比,更可能会用与清洁有关的词语来填补单词。例如将w _ _ h这个单词补充写成 “wash”而不是 “wish”;同样还显示出使用与清洁相关的产品(而非其它产品)和进行清洁行为(而非其它行为)这两方面更强烈的欲望。
研究表明做好事也会成为我们努力提高自己受污品德的另一个策略。
研究者发现,与那些不是想到自己考试失败就是考前一天做了什么的人相比较,那些违背本真的参与者更可能会参与另外的15分钟调查来帮助实验员,如研究员所猜测,这些参与者的帮助行为似乎是由他们的不纯洁感所驱使的。
有趣的是,违背本真的参与者在一项可能无关的研究中,有机会去使用洗手液时,就不会做善事。这表明使用洗手液成功减缓了参与者的不纯洁感,减少了他们通过做善事来进行补偿的驱动力。
研究者说:“当不真实的心理后果可能出现在各个社会情境中时,尤其会与那些觉得自己不断地在工作场所‘表现’自己的人有关。”
“为了应对客户、同事及上层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要求,人们发现自己的表现与 ‘真实的自我’不一致。例如,在服务业,服务人员被要求必须按照标准的用语及表现出应有的表情,而不顾自己真实的感知。”
Kouchaki说:“我们对于更好地了解真实和不真实的心理及行为后果都非常有兴趣,也正在进一步研究这些感觉的影响力。”
来源:科学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