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管理 > 中国的“盯梢式创新”

中国的“盯梢式创新”

2015-01-14 09:25:06BEEUI 16103

中国的“盯梢式创新”


  中国这一轮的重大创新大都由信息技术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引领,Strategy&公司评出的2014年十大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名单中,7家来自IT行业: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小米、联想、百度、魅族(注:其他三个为海尔、比亚迪和招行)。

  中国式创新的触发点大都是从美国开始,只是从PC互联网时代的被动式改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动式盯梢。这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在美国本土火爆之前,中国同行已然下手。方式如下:

  参加全球顶级行业大会,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西班牙巴塞罗那的WMC等;或参与顶级技术论坛,如全球CTO Summit,苹果、谷歌、微软的技术大会等。正规一些的企业甚至还设有专门团队打理甚至最高领导人亲自紧盯。

二次创新的三大手法

  创新的点子进入中国之后,则是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二次创新,同时紧盯国内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这些二次创新大都围绕“多、快、好、省”这个主旋律。“多”就是所谓的广种薄收,大一些的企业如百度、阿里、腾讯等基本上什么产品都跟,甚至小一些的企业如福建网龙,同时开工的产品数也多达两百多款(其旗下的91在2013年被百度以19亿美元的互联网史上最高价收购)。“快”字,除了快速跟进,快速迭代,更多的指捡短平快容易上手的创新切入,如商业模式创新、如服务创新等。“好”字主要指基于本土国情的用户体验的持续改进与增量创新。“省”字主要是降低成本式的运营系统、供应链流程等的创新。仍取Strategy&公司2012~14的中国创新调研数据,其结论是中国企业在供应链、服务及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优于外企。

  这些创新主要采用三大手法,一是跨界混搭,如twitter/微博、特斯拉、乐视、O2O等;二是边缘革命,如iPad、小米等;三是底层颠覆,如余额宝、奇虎360等。

  跨界混搭,就是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行业、各自为营的概念、技术、创新等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操作。如微博是在博客、短信和即时通信三大领域的交叉处发力,设计有三大特色:140字符的限制降低了大众的创作门槛;与短信结合使得信息的生产与发布简单便捷、随时随地;一对多跟随机制而非即时通信的主动轮询他人的机制开创了从点对点到广播式的传播革命。这种方式非常符合当今世界创新的主潮流。在对20世纪以来的480项重大创新成果的统计中发现,20世纪80年代开始,组合式创新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O2O则是将互联网思维与各行各业横切跨界,成为新一轮创新大爆炸的主导推力。

  边缘革命,可以是对客户价值序列重新排序,从边缘价值切入,或对客户细分再排序,从边缘市场切入。如手提电脑的核心客户价值是工作、是敲键盘的信息生产,使用的软件主要是微软Office,边缘价值则是娱乐,如上网、网游、音视频等,苹果iPad则将娱乐这个边缘价值扶正,开创了一个纯信息消费的崭新市场,完成了对笔记本的颠覆。小米则是从边缘客户的发烧友小众切入,利用互联网社群的众包式参与,完成了产品的初期功能设计和稳定性测试,再利用网络的社会化营销延伸至大众市场。

  底层颠覆,其基本思想不妨套用奇虎360的三段论,“贵的能不能变便宜,收费的能不能变免费,复杂的能不能变简单”。以余额宝为例,其最大的创新点是将原来银行的理财产品门槛从5万元降至1元,辅以购买便利的互联网渠道创新,从而迅速获得巨量的屌丝客户。

创新的时空规律

  在原创尚需时日的条件下,当前中国式创新的空间规律,不妨用“面”字模型概括:

  第一步的创意来源,多采用跨界混搭、边缘革命和底层颠覆,大都来自不同势能的“第三极:维基极”——可能是美国或他国(如唯品会特卖模式的创意来自法国,网游则多来自韩国),或跨行借鉴(如传统行业基本上以互联网行业为师),或产融结合(如京东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或来自网络(如粉丝的众包式参与)等。

  第二步则是二次创新,在“面”字模型中则是三大方向:

  一是行业极的推动(Push),要不然是“自我导向”的凭借技术突破(如百度的汉字处理技术),或资源优势(如新浪微博的名人及各领域专业人士),要不然是“竞争导向”的跟踪对手的创新,当然这两种与客户的交流都较少。

  二是市场极的拉动(Pull),要不然是“市场-客户”导向的切入不同的细分,如小米的发烧友,余额宝的屌丝大众;要不然是“需求-价值导向”的深挖需求或洞悉新需求,力争率先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三是中间菱形框的“产品/服务/体验”,一般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快速迭代和持续改进的创新,多依赖数据驱动,多调试更好的用户体验细节。 创新表象背后的时间规律维度,可用宏观的经济周期、中观的行业周期与微观的产品周期来分解。如信息技术的行业周期是15年左右,分解到短波则是四个大浪:硬件和基础设施先行,平台级软件其次,内容/应用/服务紧随,电子商务与金融断后,于是,这一轮的创新就被固化在人类生活方式之中。

  三极创新,你在哪一极

下一浪的中国式创新

  我预计两大因素推动着下一浪的中国式创新,一个是外在的,即当中国广义经济规模超越美国,失去了对标;一个是内在的,即社会学家的调查结果:当一国人均GDP大于1万美元时,人们会从世俗理性的价值观变为注重自我的价值观。前者强调尊崇权威、社会利益至上、个人自我约束、不惜代价发展经济;后者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参与和表达、强调人的创新创造、潜质开发、幸福感和自我实现。已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及人均GDP七八千美元的中国正在发生这种颠覆性巨变,中国企业未来的创新方式,将在三大方向展开:

  一是从易到难的创新,即从简单的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创新、营销创新等上升到有难度的技术创新、数据创新;

  二是从离散的单点创新上升到全局式的系统创新;

  三是从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上升到原始创新。

  从简单的创新到复杂的技术创新。不妨以史为鉴,商灭夏主要依靠青铜技术创新,周灭商依靠的是车战技术创新……在这些例子中,后者拥有比前者先进得多的制度形式或商业模式,但仍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是否可以这么推导:当今中国企业普遍强调短线见效的模式创新和营销创新,而不愿做长线投入的技术创新,最终仍难成大器。

  统计规律,人均GDP小于300美元只能使用技术,300至4750美元间则是改进技术,大于4750美元则可能创造技术。中国已经达标,具体实施可以是与海外技术公司合作、逆向工程、招聘海外退休的工程师或海归、直接在硅谷等地设立研发中心招聘全球人才、自身的专利战略、与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结盟或交叉授权、收购硅谷等地的高技术企业等,不一而足。

  从单点创新到系统创新。不妨仍以史为鉴,引发隋朝科举制度创新的基础是雕版印刷的技术创新,它使得原是奢侈品的书籍一举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也可说是科举使得读书的需求大增,仍是技术推动+需求拉动的二极交互,而科举又是诞生在朝代初立,亦即组织创新完成之时,可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把行业中最重要的创新分为三组九类(见图:9类创新方略)

  第一组“三横”,上横的生产关系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中横的生产方式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战略创新;下横的生产力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数据创新。

  第二组则是为客户带来直接价值的1纵产品创新、2纵服务创新、3纵体验创新。

  第三组则是围绕产品生产的4纵前端输入参数,如采购、供应链、原材料等创新,5纵中端处理过程,如生产、制造、运营、工艺等创新,6纵后端输出结果,如营销、销售、物流、客服等创新。最后是从引进的二次创新到原始创新。仍然以史为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原始创新爆发的时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第二次是达到古典农业文明巅峰的唐宋;第三次是东西方文明剧烈相撞的晚清民国。 这三个时代的共同特征,是都形成了多元竞争的开放的思想市场——任何思想都没有获得垄断地位,由此导致创新创造者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而使得自我意识充分觉醒、个性自由崛张,否则一切的重大原创只能等待个体DNA的突变,如曹雪芹、如小提琴协奏曲的《梁祝》等。亦即思想不仅和土地、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人力资源等一样,属于市场要素,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更是决定创新创造能否成功、是否可持续、可否大范围的第一要素。

(选自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