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互联网从一个信息行业发展成为整个世界的基础框架,并对包括零售业、制造业、广告业、酒店业、物流业、旅游业等在内的十七个行业的布局与生态产生了颠覆。而最近二十年以来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代,则催生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即互联网经济。在这种模式下,不论是经济活动还是经济行为,都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互联信息网络。
互联网经济是拥抱还是回避
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主流导向的时代前提下,传统的经济市场正一步步被互联网经济吞占,这也使得许多传统企业对互联网经济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在今年召开的“2014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就表达了一些忧虑,他说,“我们要警惕互联网经济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现在有的网商公开说要颠覆传统经济,也就是说要颠覆实体经济。网商应算是虚拟经济,如果把实体经济全搞倒闭了,他还能做什么生意”,“网店搞乱了既有的价格体系,致使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利润大幅下降,一些企业甚至只能关门歇业,这进一步造成了更多人失业”。
其实事实的逻辑却并非如此,电子商务只是互联网经济的一部分,最终也是基于实体经济而发展,倘若说实体经济都不复存在,那么电子商务甚至互联网经济也无从依附。
对于迎面而来的互联网经济,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欢迎与拥抱。在8月29日,万达、腾讯和百度在深圳联合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在香港注册成立电子商务公司,一期总投资额高达50亿人民币,并且王健林表示,50亿只是第一批投资,5年之间总投资要接近500亿。豪气之中透显的是企业要真正融入互联网经济浪潮中的决心。
由此可见,在当今情境下,面对互联网经济人们在认识上有所碰撞,一种认为互联网经济就代表未来,因而从内心高度认同,积极创造条件向互联网经济挺进。而另一派却对其抱有一定的质疑。而采取积极行动的企业人不仅在意识上超前于他们的同辈们,在行动上也快人一步,在由传统向互联网的转型中抢占行业先机并获得了成功。那么问题来了,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什么地方?或者说,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核心的核心,经济的转型
如今,国内涉及到民生的诸多产业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没有发现经济已由产品为中心转向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对于作为如今消费主体的年青一代来说,互联网已成为了他们的消费习惯,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反之面对的是一个极为丰富广阔的商品市场,而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仅仅用十几年时间就改变了国人的消费行为模式,而这种商品数量已不再占优,更注重服务体验的消费行为模式则逼着企业不得不升级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和服务体验,最终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以最为传统的零售业来说,互联网经济对于传统零售业的冲击无疑是革命性的。淘宝“双11”一天的交易额就相当于国内多家零售百货一年的销售额,今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71亿,先不论其中的水分有多大,即使折掉一半,其销售额仍是国内许多实体零售百货所无法企及的。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网络购物的低价优势,面对互联网经济的价格挑战,长期处于垄断渠道的传统零售业要想提升竞争力,将不得不降低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回归商品本身的价值,使消费者在心理上认同实体零售业中也存在着优惠,同时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将重点落于服务质量上,从而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使消费者从线上向线下回流,这是当下互联网经济冲击中最为明智的一条道路。
而互联网经济对于这种转变做出的最大贡献在于能够推动经济的整体服务化层次的上升,在质量与经济附加值上进行提高,由做强转向做优。我们可以看到,在早年的网购平台上,低廉但劣质的商品随处可见,而如今,消费者们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这使得更加追求质量与服务的电商纷纷出现,在价廉的同时做到质优也成为了大多数电商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不仅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转变,更是整个经济的一次转型。
近日麦肯锡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中,对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描绘了乐观的图景。报告预测:预计2013年至2025年,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提升GDP增长率0.3-1.0个百分点。这相当于每年4万亿元到14万亿元人民币的年GDP总量。当然,报告中互联网最主要的贡献还不在于GDP贡献,而是转型,“互联网不仅可以成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之一,更加重要的是,它还将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这正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所在,即透过互联网模式的发展,使经济增长模式由依靠第一第二产业增长转为依靠第三产业增长,换句话说也是由依靠农业工业的增长转为依靠服务业的增长。这是由于数字化的不断提高使得差异化的经济成本不断下降,支撑以提高差异化水平为核心的产业,即服务业快速发展,从而在宏观上支持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使经济服务化增强,提高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质量,推动GDP更为优质的上升,这同时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优化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而在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央对于互联网经济释放出了极为友好的信号。
就业与投资,第二张王牌
互联网经济的核心绝不仅仅如此,除去促进GDP的增长,服务业比例的提升,它在另一方面能够极大的解决就业的难题。众所周知,就业率是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关系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李克强总理曾表示,“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就业。政府要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也是为了增加就业”。而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以阿里巴巴为例,仅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就创造了1200万个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而如果销售额达到10万亿,还能够再创造850万人就业。其中1200万并没有将围绕互联网经济存在的生产流通环节的就业机会算入在内,这相当于整个国家一年的新增就业人口。这也证实前文中宗庆后关于失业的怀疑并不成立,人口是流动的,传统经济方式动力减弱的同时需要看到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从传统经济失业的人口最终会流向互联网经济提供的新岗位上,并且只多不少。业内有关人士就认为,互联网经济对就业的贡献,保守估计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经济无疑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尽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实体之一,但生存困难、盈利微薄等问题严重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互联网经济的出现,极大地解决了他们融资、出货的问题。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上,他们能够方便地推广自己的商品,最近地接触自己的客户,直接面对他们真实的需求与想法,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消费热点与消费需求。在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对其的重要性同开拓市场同样重要。尽管央行始终强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然而过高的门槛,繁琐的手续,现有体制的束缚,使得中小企业们望而却步,传统金融业服务的对象仍旧是绝大多数大型企业。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降低了投资与借贷的门槛,成为中小企业重要的融资与周转来源。而这一作用,则得到了来自管理部门的认可与鼓励。
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更有可能推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即分享型经济,在这种环境下,平台免费与应用收费相结合是其特征,既不同于公有制也不同于私有制,暂且可以称之为互联网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好处就在于解决了公私对立的死结,在不影响收益的情况下妥善地处理了公平的问题。企业能够通过此种所有制,借助云端,零成本地复制他们所需的信息资产以及数据化的生产资料,凭借使用权而非支配权介入资本运作,创造财富。换言之,若赢利则将收益中的一部分对价给生产资料所有人,若亏损则不需承担生产资料上的损失。这对那些资金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对的利好消息。
核心之外有优势也有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经济的核心在于,推动经济转型,增加就业岗位,活跃中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而这也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单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如今现有的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在经济转型上,它迫使厂商由原来的重量转为重质,提升服务品质;在增加就业上,能够覆盖全年的新增就业人数,缓解就业危机;在中小企业上,无疑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推动其更好更快的发展,转亏为盈;在产业结构上,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布局更为合理,促进经济的提升。可以说,互联网经济不论在量上还是质上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不小动力。
然而互联网经济的优势远不止这些,在推动内需、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国家软实力上也有着不小的贡献,即使这些并非其最核心的优势,但也不能小觑。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互联网金融中的P2P借贷来说,仅今年跑路的P2P网站就达到了二百余家,这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尽管互联网金融获利巨大,远超出传统金融的上线,但还是要注意,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互联网经济虽是在工业经济上发展而来,但不能刻意强调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与相通性。在目前这样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来说,互联网经济的独特性才是最需要去探索的。并且,这对于大多数思维仍处于工业经济的人们来说,他们会在无意间将工业经济的思维方式套用至互联网经济上,虽能暂时缓解其对于互联网经济时代到来的恐慌,但最终还是不利于它的发展。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对马云所说的那样,“你的那些公司,要是按照规定实际上都不合法,就到你网站注册一下就成公司了?现在合法了,我们已经规定了,取消门槛了……现在有法律保障,法律规定是允许的。”我们可以将其视作国家对互联网经济的一种默许与鼓励。如果说在之前的十多年中,互联网经济处于政策不稳定、法律无保障的动荡环境中,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会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届时会有更多的传统行业投入互联网经济的怀抱,种种怀疑与抵触都会烟消云散。
面对互联网经济这棵由前人栽下并悉心培育的大树,你的企业是愿意仍旧站在骄阳下汗流浃背,还是愿意在树下共同养护最终共享一片阴凉呢?我想这个问题并不难做出回答。而在年底的互联网经济年会上,我们将就互联网经济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与剖析,到那时,你可以找到一个更加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