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周涛,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科学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毕友特邀嘉宾。27岁时被聘为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成为四川省最年轻的教授;也是中国最年轻有为的大数据专家,数年来一直带领我国学术界在大数据研究上向国际一流看齐。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1年获得Ben Fusaro奖,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年轻获奖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四川省第三批百人计划。
2013年译著出版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好的一本大数据专著,获得第九届文津图书奖,已销售超过70万册,雄踞2013年经管类图书销售榜首,并入选“中央国家机关2013年4类8种推荐图书”,该书出版后,对我国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管理人员产生了重要影响。
4年前,27岁的周涛受聘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时,引起轰动。人们无不感慨他的年轻,却从没有质疑他的资格。
那时,刚从瑞士弗里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周涛已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美国物理评论》和《新物理学》等刊物上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200次。
2011年,周涛成为中国青年科技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他告诉记者:“创造和传播知识是我的座右铭和总目标”。
周涛早在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专业读书期间就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他在本科阶段修习了研究生的课程,大二就开始发表论文;硕士阶段,周涛已在网络科学研究领域小有成就,他的成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然而,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科研道路。
“人在年轻的时候会追求数量,我那时沉迷于每年发很多文章,显得自己很牛,但是过于求快。如果10天能做一个工作,我就不想做到13天。”周涛笑道,“并不是说这个工作本身有多重要,非要抢时间做完,而是我还没有真正理解科学研究是需要集中精力去深入研究一些重大问题,当时我做得还很表面。”
2007年,周涛作为中科大和瑞士弗里堡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开始了在瑞士的留学生涯。在博士导师建议下,他改变了方向,投入到大数据的研究中。“用物理学的理念、方法来研究解决信息学数据挖掘方面的问题,很有理论的挑战性,但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他为自己定下目标,要在三四年间成为全球知名学者。
2010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打造电子信息领域人才高地的背景下,周涛被破格聘为该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如今,周涛和他的团队已在相关领域达到亚洲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在周涛看来,我国的大数据研究在基础设施方面和国外有非常大的差距,如大数据的存储传输、高性能的计算、实时计算、体系结构等,但是在应用层面,比如一些关键算法和应用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我国与美国的水平相近。“换句话说,我国已经在第一集团了。”
“站在国家角度上,一方面在应用层面还要加大力度去扶持,抓住行业上的重大问题,继续保持这方面的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人静下心来花5年、10年的时间坐冷板凳,研究一些基础层面的难题。”这是周涛眼中我国大数据研究的发展战略。
在日常教学中,周涛注意把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生动的案例带给学生,同时让同学们在课堂中参与课题实践。“比如说在数据挖掘的课程上,我们专门做了一个竞赛平台,给学生开放了一些数据。学生可以在竞赛中获奖,奖励可能是期末考试的高分,也可能是一些小礼品。”周涛介绍。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育人。”周涛希望能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对脚下的土地和民族文化有真正的认同感。而他向学生传授这些“大道理”的方式,却十分“亲民”,“平时和学生吃饭、聊天、运动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
在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周涛作为教师代表致辞,他告诫学生:“君子之学,首在治学、为人之道。治学之道,一曰深,二曰广。为人之道,一要感恩,二要质朴。”
周涛也把这种教书育人的态度渗透到了自己的科研和创业中。作为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成都数之联科技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周涛,也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发展道路。
“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既是主动的个人选择,也有一定被动性,我的研究必须要和大企业打交道,才能获得相关数据,同时去解决行业内的重大问题才有可能验证自己的成果。”周涛说。
在他看来,产学研这条路需要科研教师自己走出来,“老师自身要成为一个主体,参与到科研成果产业化中,在做出很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后,可以和职业经理人团队组成创业公司,自己来实现产业化。”而学校和资本方给老师以支持,鼓励和允许科技人员、管理团队持有股份。周涛认为,这种模式能够调动老师、企业和职业经理团队各方的积极性。
目前,周涛参与经营的企业已经为11家世界500强企业、550多家独立电商和350多家互联网媒体提供大数据挖掘分析、行业资讯、精准广告投放和个性化推荐的服务,覆盖了5亿多互联网用户。
在科研、育人、创业的每一条赛道上,周涛都在奋力拼搏,努力地想要达成自己的愿望——实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