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毕友推荐】第105期余晓晖 推荐《云计算浪潮》

余晓晖 推荐《云计算浪潮》

2013-11-07 14:40:23毕友网 10862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 余晓晖 )

  推荐语:

  大约2年前,因《浪潮之巅》的缘故,我邀请吴军博士来我院“泰尔讲堂”分享他对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看法,演讲非常成功,大厅座无虚席,走道站满了人。云计算是那次讲堂的主要内容之一,《浪潮之巅》(第2版)云计算章节中的主要观点在那次演讲上均有体现,我个人印象最深的是吴军博士对中美两国云计算发展的评价,他认为美国投资云计算的重点是技术和服务,而中国似乎没有看清云计算的本质,热衷于IDC乃至云地产的发展。

  吴军博士的判断到现在仍然成立,这是他的远见所在,当然也是国内产业发展之不幸。在我看来,《浪潮之巅》对云计算的看法是非常有洞察力的,不仅仅是对云计算发展脉络、关键特征和核心技术的清晰分析,更指出了其对ICT产业链、软件和服务所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而这也正是我国应关注的。我个人认为,中国应将社会化的公共云计算服务作为发展方向,并着力解决其中的技术、服务和安全问题,这是建立国家信息资源优势和云计算核心竞争力之关键所在;而不是每个政府、每个企业都去发展自己的私有云,那只会导致过去信息化中条块分割、孤岛林立状况的重现,无法发挥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变革带来的成本和规模效益;当然,更不能打着云计算名义,去做所谓开发区和房地产。

  云计算在中国已经很热了,所谓“物云大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新的题材不断涌现,而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找个所谓先进题材来盲目炒作和发展,正如过去几年的光伏一样。云计算代表了一种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并将重塑ICT产业链的发展关系。科学、冷静认识云计算的本质,找出符合我国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这将是当前和未来几年我国产业界和政府应共同努力的方向。基于此,我相信吴军博士《浪潮之巅》对云计算的深刻洞察有利于我们达成目标;而对于腾讯公司这样一个国内互联网的龙头企业,我也对其未来在中国云计算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充满了期待。

云计算浪潮

文/吴军

  当Google等公司提出云计算的概念时,很多人认为这是旧瓶装新酒的炒作。但是今天的科技界和IT界都完完全全认同了这个概念,并且看到了它对今后经济和社会巨大的影响力。那么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它的关键技术是什么?它将如何影响今后的工业、经济和社会呢?

1、云计算的起源

  云计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网络电脑的概念。作为世界第二大的软件公司,埃里森的甲骨文一直在默默挑战着微软以客户端为核心的PC王国。和拥有客户端的微软不同,甲骨文拥有服务器端最重要的软件——数据库。

  本来这两大软件公司的核心业务基本上是井水不犯河水,应该相安无事。但是,由于诺威格定律的限制,这两家公司要想发展就必须侵入到对方的地盘去。微软推出了自己的数据库系统SQL Server,并且占领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市场。而甲骨文,对客户端可以说是一点控制权都没有。由于在微软的黄金时代里,世界上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在客户端软件中能打赢微软的,所以埃里森干脆放弃在客户端和微软的竞争,提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网络电脑,试图干脆将用户对客户端的需求降到最少。这种对微软釜底抽薪的做法在战略上确实是一步非常好的棋,而埃里森本人又是IT行业仅次于盖茨的强将,但是甲骨文这件事却没有做成功。其根本原因是这个思路过于超前。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应用将来自互联网,而不是脱机的本地客户端,这是毫无疑问的发展趋势。既然对本地软件和服务需求会下降,对上网的需求会上升,而当时PC机价格相对还是比较贵的,在美国大约1500美元一台,因此,埃里森提出一种只有简单计算功能(速度较慢,内存较小),没有硬盘,主要用于上网的台式PC机——网络电脑。它当时的售价只有500美元。这件事在今天或者可能成功,因为今天的上网本还不到500美元,卖得很好,但在当时是完全失败了。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网络电脑实际上就是低端PC,除了它的概念外,没有什么新的发明。它之所以价钱便宜是因为缺斤短两。

   第二,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一般的PC机,包括外设,降价很快,以至于很快买得起PC机的人越来越多,而网络电脑的价格优势就越来越不明显。

   第三,当时用户上网的费用较高。如果上不了网,网络电脑就毫无用处。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当时PC客户端的大部分软件在互联网上没有相应的服务,比如微软的Office和Adobe的Photoshop。因此,即使上网,客户端的软件一样都不能少。

  鉴于这四个原因,网络电脑当时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而事实的发展也是如此,它还没有登场就谢了幕。在甲骨文的网络电脑失败后,第一次互联网的泡沫也破灭了,大家对互联网的作用也产生了怀疑,一切基于客户端的想法又占了上风,因此很长时间这种基于Web应用的概念没有人提了。

   2002年因互联网泡沫破碎带来的经济衰退结束后,以Google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挑战微软商业模式的重任也毫无疑问落在了Google头上。和以前仅仅提供简单的服务不同,Google开始提供替代各种客户端应用和服务的在线服务。通过收购Keyhole公司,Google把原来运行在客户端的3D地图服务搬到了互联网上,这就成为后来著名的Google Earth。通过收购Picasa,Google将原来在客户端的图片处理(Photoshop等)服务搬到了互联网上。通过Google Docs,它将用户最常使用的Office的功能搬到了互联网上。

  当然,它的Google Account关联的Gmail和Calendar完全可以取代微软的Exchange在客户端提供的各种功能。这下子,离开了微软的Office,Adobe的Photoshop,用户还真可以完全依靠互联网提供的服务进行日常的工作了。2002年以后,Wifi技术普及非常快。最早从办公室开始,然后到家庭,再到很多公共场所,人们上网已经非常方便。因此,随时随地访问、处理和共享信息的需求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云计算的概念也因此诞生。

2、云计算的本质

  云计算是什么?最早提出云计算的三家公司因为它们的核心商业模型和利益不同而在看法上相差巨大。

  我们先来看IBM。在PC时代以前,计算机行业,尤其是IBM,制造的都是(大型)主机分时系统。当时的主机(可以理解成服务器)非常昂贵,所有用户同时通过终端(可以理解成今天的PC机)分享主机的计算和存储。用户可以通过连到主机上的任意终端访问他自己的信息,得到所需的服务,因为这些信息和服务都不在本地终端上,而在主机上。当然,在同一主机的这些终端用户很容易共享信息,只要他们的权限许可。但是,不同主机之间的通信功能很弱,不同主机用户也几乎不会共享信息和服务。至于用户能得到什么服务则完全是被动的,因为软件和服务完全由计算机厂商(当时还没有独立的软件公司)提供。

   1979年IBM推出IBM-PC,PC时代正式开始,之前苹果的PC只能算是一个序幕。这项革命性的发明反而差点要了IBM的命,因为在PC时代,计算机的用户从企业普及到个人,而个人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不再是通过终端共享价格昂贵的大型机的资源,而是每个家庭拥有自己单独的计算能力相对弱,但是价钱上承担得起的个人电脑。由于微机的性价比要比大型机好很多,它反过来侵蚀大型机的企业级市场。随着主导个人计算机的微软英特尔体系(WinTel)的出现,IBM退到了二线。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尤其是在宽带上网和搜索引擎普及以后,人们获取和交换信息变得方便许多。在2000年以后,运营几万台服务器的大型数据中心的出现,使得计算资源和能力有了共享的可能,而这些大型数据中心之间采用高速光纤网络连接。这样全世界的计算能力就如同天上飘着的一朵朵云,它们之间通过互联网连接。这是IBM对云计算的理解。它不具有自己对外使用的数据中心,因此至少目前无法提供对外的服务。  ?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更具体地讲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对云计算的理解和IBM完全不同。亚马逊早期除了卖书以外,另一项主要业务就是通过它的开放市场,允许小商家把自己的商品放到亚马逊上卖。当然,不同的商家卖的东西不同,店铺的设计、交易的方式和提供的服务也不同,这些商家大多有自己单独的网站。对于中小商家,自己建立和维护这些网站从成本上讲是非常不合算的。于是,亚马逊开始给它们提供网站托管的服务,建立了一些通用的交易平台,帮助这些商家托管它们的网上商店。

   为了满足为数众多的商家网站托管的需求,亚马逊建立起自己的数据中心。这时,亚马逊发现,它不仅仅可以为商家提供网站托管服务,还可以为任何需要建立网站的公司提供。这样,任何一个想通过互联网提供服务(包括电子商务)的公司和个人都不需要自己建网站,而只要租用亚马逊的计算资源即可。这就是亚马逊理解的云计算,它和IBM的理解完全不同,但是没有矛盾。IBM可以作为它的服务器提供商,如果亚马逊觉得价钱合适的话。

   Google是最早开发云计算技术的公司,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其大计算量的搜索服务。但是随着它自身业务的扩大,以及它和微软竞争的日益加剧,Google逐渐将原本运行在用户自己本地计算机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搬到了服务器端。最早是日历( Calendar),这在微软是其Email组件Exchange的一部分。Google通过统一的账号系统(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它的电子邮件(即Gmail)和日历打通,并通过简单的自然语言理解,使得电子邮件中任何和约会有关的事情都很容易地加到日历中。当然,所有这些信息都存在服务器端,而且是和用户终端无关的,这样只要用户能上网登录,就能随时获取自己日历的信息。

  把他们的想法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云计算的本质了。首先,云计算保证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处理信息,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与人共享信息。

   第二,云计算保证用户可以使用大量在云端的计算资源,包括处理器CPU和存储器(内存和磁盘),而不需自己购置设备。打个比方来说明这一点,这就像我们不需要自己在家里的院子里打井取水,在厨房里用一台柴油机发电一样,而是用水电公司提供的服务。它的好处是让全社会的计算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同时让每个使用计算资源的人和公司成本尽可能低。

3、对IT产业链的颠覆

  云计算在全社会的普及将从根本上颠覆IT的产业链。到目前为止,IT的产业链还是以WinTel为主线,以互联网为辅线。在10多年前,整个IT行业还没有一种力量能动摇微软和英特尔在IT领域的主导地位。对用户来讲,大家也没有选择。如果不采用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操作系统(比如用苹果),几乎没有太多的应用软件可以使用,而且和其他人的计算机也无法兼容。?

  随着云计算的出现,WinTel的结构不需要外力作用,就会摇摇欲坠。首先,随着WinTel体系的日渐式微,一大批公司的核心业务将受到严重挑战。当然,首当其冲的是微机上的操作系统变得不再重要。在WinTel时代,因为大家的很多上机时间是在“单机”上,使用的也是客户端软件,因此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任何一个应用软件开发商首先要考虑的是选择用户数最多的操作系统,否则它的应用软件没有人用。在云计算中,所有的应用都放在服务器端,终端的类型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喜好选择,无需为兼容问题发愁。以Google的Gmail和Calendar两项服务为例,它在PC、苹果Mac、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如iPad)上,体验都差不多。

  没有了对操作系统的依赖,对英特尔CPU的依赖也就减少了。现在,一些可上网的终端,包括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部分上网本采用的都不是英特尔的CPU,而是所谓基于ARM的CPU。

   ARM实际上是一个对外公开的设计,任何半导体公司都可以买它的CPU设计制造自己的芯片。英特尔如果今后想在用户的电脑处理器市场上保持目前的份额,需要靠技术进步和价格优势,而不是靠垄断。接下来,硬件的生产厂商的产品线将进行非常大的调整。概括来讲就是越来越多的计算处理工作会从客户端回到服务器端。

  其次,随着云的普及,新的产业生态链将形成。基于互联网开发的公共平台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将从某种程度上替代原来操作系统的作用,因此,它们将是这个变革最大的受益者。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Facebook的开发平台。今天,有上百万的工程师在Facebook上开发应用程序,有上亿的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从产业的生态链角度上看,Facebook在某些地方起着当年微软的作用,只是它的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免费和开放的。

  云计算的产业链有多大?虽然现在还不好估计,但是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每年超过千亿美元,甚至可达万亿美元的市场。同时,伴随着云计算兴起过程的另一个趋势是3G互联网和网络移动化的兴起。

4、中国云计算泡沫

  虽然云计算产业的兴起和取代PC时代的WinTel体系也成定局。但是中国目前云计算的发展基本属于泡沫。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云计算定义不清或者说思路不清,炒作概念。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漫步华尔街》一书的作者麦尔基尔讲,当投机者需要一个概念来炒作资本市场时,永远会有这样的概念出现。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很多公司都改名为“电子公司”,虽然它们的核心业务和营收没有改变,但是在资本市场(例如股市)上的估值却涨了几倍甚至十几倍。当然,借的东西总是要还的,1968年电子公司的泡沫破灭,全球股市暴跌。当然,人总是不长记性的,新成长起来的一代继续忽悠人和被忽悠,30多年后,所有的公司都把自己和互联网挂上钩,“.com”公司在全球泛滥。类似地,所有公司都在自己前面加个e,或者net。

  一些风险投资人和我讲,你可以起个公司叫eWujun,只要每天访问量到百万,就能值上千万美元。结果2001年全球科技股市崩盘,直至今天还没有回到当年的水平。短短10年后,从2011年开始云计算的概念在中国开始泛滥。虽然目前中国对云计算的解释五花八门,甚至有人只知道云计算这个名词便开始谈论云计算了。

  腾讯首席架构师朱会灿博士指出,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早在有互联网出现不久甚至更早在通信有了数据业务时就有的,现在在中国改名为云计算中心;网络硬盘,也是2000年前后就有的服务,现在改名叫云存储;SOAP2 API接口现在叫做云服务;互联网的数据处理系统,现在称为云操作系统。带有互联网接口的电视机,现在叫云电视。这个现象和上个世纪60年代把公司都改名成电子公司,90年代到处是互联网公司一样肤浅而浮躁。

   (2)云计算变成了土地GDP。

  中国各个部委、各级省地市政府都打着云计算的名义,圈地搞基本建设。包括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盖楼、买机器),铺设光纤,等等。至于上面有什么服务,能做什么事情暂时都没有考虑清楚。云计算的本来目的是整合社会的计算资源,达到节省资源的效果。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每个云计算提供商要有相当的规模。在美国科技界,大家的共识是云计算提供商数量只能是个位数的。而在中国,这个道理讲不通,因为所有零敲碎打的公司和政府部门都以“你讲的那是公有云,我们也需要私有云”为借口划分地盘。岂不知,即使Google这个有全球最大计算能力的公司,也不过是一块私有云而已,因为私有云并不意味着规模小。而在美国很多政府、公司和学校放弃了自己的IT服务,使用Google的云服务,而不是自己搞云计算。中国各个部委、各个省市地政府大干快上云计算时,并非不明白云计算不能谁都来搞,但这是个最好提升GDP和业绩的名义,因此一定要使用一下。于是,云计算的泡沫就越吹越大了。

  这种泡沫的恶果非常显著,它会导致资本的大量流失和人力物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但是在这样低效率投资和严重浪费之后,会留下很多今后用得上的基础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和全国性光纤网。当然,最初炒作概念(而又投入了资本)的弄潮儿可能大多血本无归,成为后面成功公司的铺路石。而少数能够在这个泡沫中保持清醒,并且坚持在云计算基本技术和真正的应用上投入的公司,将成为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将以极低的代价享受泡沫时代过渡投资带来的好处,成为新的IT行业的龙头。

  泡沫过去后会剩下什么东西?云计算的泡沫不是几百年前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泡沫过去后不会什么都留不下来,而更像上个世纪60代的电子公司泡沫和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会留下很强的、引领IT产业新秩序的公司。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是电子时代,诞生了日本诸多著名的电器公司,包括索尼、东芝和松下等。而互联网泡沫后,留下了雅虎,出现了Google和Facebook这样优秀的公司。

  既然我们有历史的教训,为什么不能制止这种低效率的投资和必定会破灭的泡沫?很遗憾,我们不能对人类期望过高。在投资上,我们人类中的大多数基本上是贪婪而不长记性的。这大多数人不理性的行为,恰恰造就了能清醒认识规律并且遵从规律的英雄。

结束语

  如果说互联网2.0是一次进化,那么云计算则是彻头彻尾的革命,一次大的科技发展浪潮。曾几何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微软和英特尔统治微机时代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法律上。但是,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和普及,这个WinTel体系居然自己摇摇欲坠了。云计算和WinTel体系的基因相差之大,使得传统的软硬件公司无法转基因,这就是技术浪潮。

  我们知道,如果一次浪潮还没有结束,任何人为的力量都很难和科技发展的浪潮相抗衡。而当一浪过去后,任何外力都很难维持它的高潮。当然,云计算的普及还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在法律上要有完全的保障,但是,这个浪潮是不可阻挡的。

节选自《浪潮之巅》(第2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