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预制菜研发及供应链平台「找食材」宣布获得来自青松基金、零一创投的A轮、A+轮共计8000万人民币投资,极值资本为本轮融资独家财务顾问。此前「找食材」曾于2019年9月获得来自银河系创投的3000万元天使轮融资,累积融资过亿。
公司成立于2019年,专注预制菜的研发、生产和配送,为行业上下游商家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公司搭建了一套供应链+城市站体系,能够实现预制菜当日送达,服务 3-5 线县城、乡镇食材服务配送商。
据联合创始人崔恒亮透露,本次A轮、A+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销售网络的扩张、上游研发生态的建设、产品技术的补强以及团队建设。
2020年,找食材预计将合作1000家预制菜加工厂,并将服务范围扩大覆盖至250个县城,目标销售额过10亿。三年内,团队目标目覆盖全国2000多个区县、乡镇,帮助20000家中小食材加工厂把优质产品销至全国各地。
有万亿规模潜力的预制菜市场
受今年疫情的影响,预制菜被更多消费者所熟知。
预制菜是冻品的一个细分类目,菜品在中央厨房制作好、采用冷冻技术保存、只需复热及简单加工便可成为成品菜。
据“找食材”联合创始人崔恒亮介绍,目前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为3000亿左右,占食材总体的比重还不到10%。而参考与中国饮食结构类似的日本市场,预制菜品的占比达到60%以上。
据崔恒亮的观察,日本的预制菜品高速发展期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增速达到近20%。中国目前社会结构的核心经济指标(比如劳动人口比重、家庭人口结构等)跟日本70年代末非常类似,预制菜在中国也处于高速发展的初期。如果按照每年20%的复合增长速度估算,在未来5年,预制菜市场可以成长为万亿规模的市场。
卢春龙是中国冷冻半成品协会主席,深耕冻品、预制菜领域,曾创办过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冻品食材品牌“小春国际”;两位联合创始人总裁崔恒亮和COO徐建卫也都曾在生鲜供应链领域创业、担任高管。
供应链+研发能力,实现预制菜一站式服务
在观察到预制菜下游需求爆发、上游供应分散的市场环境后,团队抓住这一平台级机会,于2019年创立找食材,主打“供应链+研发”生态的预制菜平台服务。成立仅一年,“找食材”已为500+供应商提供服务,单月GMV超过7000万元。
为实现真正意义上供应链通路,“找食材”搭建了一套“研发中心+城市站”体系。在研发端,找食材在源头成立预制菜品研发中心,在上游大量连接预制菜加工厂,与大量有专一研发能力的工厂合作。
而在下游,找食材通过冷链仓配向下游连接县城级别下沉市场的食材配送商,实现预制菜当日送达。再由食材配送商解决最后几公里的到店配送。
目前,“找食材”已经拥有1个食品研发中心、3个自有品牌、2600个爆款单品;在全国建立6个城市站,覆盖全国102个县城,服务8000+食材配送商,拥有60000㎡仓储中心;每天发车80趟次,保证10000+件商品准时送达。
除供应链外,“找食材”还实现了全程数字化高效交付,并开发了两款小程序:“找食材助手”为渠道食配商量身定制,平台拥有海量食材,可实现快速下单与配送,“找食材BD助手”可理解为找食材的线上办公工具,可协助员工随时随地拓客。
对标日本预制菜市场发展路径,“找食材”目前也以toB业务为主。崔恒亮称,对于B端餐饮企业来说,预制菜能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出餐效率、保证餐品标准化。此外,由原本按斤采买原料变为按份采买,成本核算也更清晰可控。
关于投资逻辑
银河系创投合伙人徐建海表示,目前预制菜在中国餐饮渠道中的渗透率很低,对比国外来看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餐饮前端成本的压力也进一步促使预制菜供应链赛道的快速成长,相信未来几年会是快速增长的几年。看好找食材团队的行业积累和数字化能力。
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苏蔚称,中国餐饮市场还处在标准化早期,与国外相差甚远,本质原因是中式菜肴对厨艺的要求远高于国外菜系,因此在产品研发端的落后才导致了中国餐饮标准化进程的缓慢,而这几年看到优质的工厂和产品逐渐涌现。青松基金认为预制菜赛道的玩法有一定独特性,由于产品口味更加非标,对团队研发和推广方面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找食材团队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积累,从选品、研发、交付和品鉴会的筹办,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体系和打法。
零一创投合伙人余璐认为,预制菜将会是中餐标准化最优的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餐饮连锁化和外卖市场的高速发展,预制菜上游产品品质、产品丰富度不断提升,上游工厂数量逐年递增,产业细分度也越来越高。这些都进一步加速了预制菜在餐饮原材料采购中的占比。预制菜作为餐饮供应链的新品类已出现拐点,即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零一创投看好找食材团队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