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转载 > 行业 > 海松资本陈立光:2020年找不到应用场景的技术公司只能OUT

海松资本陈立光:2020年找不到应用场景的技术公司只能OUT

2020-03-30 17:13:44小毕 10132

2018年,“移动内容聚合第一股”趣头条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首日股价飙涨128%,最高涨幅一度达近200%,5次触发熔断点致暂停交易;2019年,“AI落地难”袭来之时,“独角兽”地平线机器人交出了2019H1新签合同金额1.3亿人民币、比2018年同期增长3倍的漂亮答卷。

这两家企业背后,出现了同一家新锐PE的身影——海松资本。

海松资本成立于2016年底,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香港和美国硅谷有办公室。成立3年以来,投资项目达20个,投资金额近4亿美元,成本回报率为44%。

目前,海松资本投资案例包括乐信、NXP、地平线、燧原科技、京东数科、曹操出行、志翔科技、黑芝麻智能科技、Ansun、Apexigen等二十多个国内外头部高新技术企业,已投项目已有2个上市,2个成功退出,IRR达166%。

掘金传统产业

“新基金老团队”,海松资本创始人、管理合伙人陈立光对该机构如是定义。

陈立光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先后创办了远特通信、远特科技、华瑞集团等数十家公司,涉及科技、能源、文旅、地产等不同领域。截至目前,海松资本基金投资团队超80%成员拥有十余年一线产业经验。

在陈立光看来, “老团队”深耕于传统行业的丰厚经验是海松资本屹立于资本市场的显著优势之一。

“传统产业仍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是万亿级的大生意,但又亟需创新和变革,堪称一片蓝海。”陈立光解释称,“其中有很多变革的机会,关键是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如大数据、AI算法等去为传统产业赋能,让它们实现互联网化,实现产业横向聚合以及纵向提升。”

然而, “中国目前大多数PE与传统产业是脱节的,自然也很难帮助传统企业开拓这一巨大市场。” 陈立光对投中网指出。

在中国,VC/PE从业者以金融背景居多,多是“做投资出来的”。陈立光表示,因为自己的团队来自产业,才会对市场有更深的了解,知道传统产业的瓶颈,看清楚现存问题,了解如何整合产业资源。

作为地平线的董事会成员,海松资本曾为其引荐一汽集团并成为其主要客户,华瑞世纪集团旗下企业Tier 1 供应商远特科技则协助其在长安汽车上推出目前全球市场上第一款前装的应用产品;作为志翔科技董事会一员,海松资本也正在积极为公司对接和拓宽包括国家电网、中国联通等在内的大型战略客户。

其中,远特科技由华瑞世纪集团董事长陈立光创立,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汽车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系统提供商之一。

“我们的投后管理比较健全,会在项目来源、主要客户介绍、帮助收入增长和潜在退出机会等方面提供帮助。”陈立光告诉投中网,“所以,我们一定会要一个董事会席位,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给公司赋能。”

究其根源,陈立光表示,“我自己做了这么多年LP,这样也是为了给LP一个更好的回报。”

昔日,陈立光曾以LP身份投资近20家机构。如今,当他转身成为GP,自然深知“为LP负责”的要义。因此,“我们更注重DPI。”陈立光表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松资本,GP对基金的出资额达30%,也是其最大的LP。

“稳健、高成长、严控风险。”陈立光如是总结海松资本的优势,“你最终要替投资者赚钱,所以一定要看准,看准了我们愿意重金投入。”

挖深护城河

“我们更专注了。”被问及资本寒冬之下的策略转变时,陈立光对投中网表示。

成立三年来,海松资本一直专注于TMT和医疗领域。2020年,其基金投资团队会更加聚焦于硬科技、黑科技以及技术创新型的公司,从20年的行业资源积累和网络中挖掘到独特的项目。

“硬科技、科技创新必将是未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5G、推动商业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大数据科技。”陈立光提到。

以海松资本与地平线合作的海松地平线高新产业基金为例。“围绕 AI 芯片行业我们希望布局全产业链生态,包括软硬件、上下游、终端运用等方面。”陈立光对投中网表示, “同理,海松资本跟上市公司北斗星通合作成立的海松北斗高精尖产业并购基金,也是围绕着在北斗、通信、5G等领域的上下游进行投资并购”。

目前,海松资本在各细分领域已介入几家头部企业,也在密切跟踪第二梯队。通过借助自身在产业链内部的优势,海松资本系统性地协助公司制定产品策略、引进重点客户、发掘应用场景。

然而,2019年,AI已历经全民热炒的过度期望期,即将进入备受打击的“失望期”,行业的泡沫破裂如约而至。

陈立光对于“泡沫”的看待则相对理性。

“前些年AI项目的估值确实被炒得很高。”陈立光表示,“但如果只是单纯的估值高,项目做得很好,说实话我们也不怕。但是的的确确有一些公司,一方面估值又高,一方面公司竞争力不强,我们就不会考虑。”

在彼时的AI热潮下,陈立光曾目睹大量“伪AI”项目。

“这种公司太多了。”陈立光感慨称,“比如‘机器人’概念曾经很热,但我们看到,大多数所谓的机器人公司都是集成,核心技术并没有在自己手里,芯片及关键零部件要不就在日本,要不就在美国。这类公司将来发展一定会有限制,所以我们不会投。”

除技术壁垒外,“落地”也是海松资本对于硬科技项目的核心考量标准之一。

“2020年会更残酷。很多公司有很好的技术,但如果找不到应用场景就只能out。”陈立光告诉投中网,“比如号称有最好的技术,但落不了地,也没有足够的行业资源。可能最后估值四百个亿,但一年营业额就几千万,这件事情很危险。”

因此,在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项目是否能够找到实际的应用场景落地变得尤为重要。陈立光对投中网表示,海松资本更关注的是AI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能不能创造价值、能不能形成规模。

“后十年,原来简单的复制粘贴,即把美国的商业模式复制到中国已经行不通了。”陈立光表示,“要有技术门槛,要有护城河。”

网站编辑: 冉一方

本文为投中网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