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导读】在川大,流传着许多故事,并且每天都有故事发生。正如今天文章里的故事,也许你已经看过了,故事真伪不置可否,然而它也是川大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去了川大,一定要看看江安的长桥……
418米。
大概对江安所有的童鞋来说,这会是一个令人讨厌的数字,没有比这更讨厌的了,每天上课下课,要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数字上花费半个小时或者给更多。这座据说是中国高校中最长的步行桥,从诞生那一天起就饱受诟病,这大概是它的设计者当初所没有想到的。
TA当然不知道,长桥设计的初衷,仅仅是为了寄托一个人的情思。
如果你想知道这一切背后的秘密,请容许我讲完这个故事。
故事开始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对川大历史稍微了解的童鞋应该知道,当时的川大,还是没有和原成都科技大学还有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前的老川大。
如果现在你去望江,从南门校车站去北门的那条两旁长满参天梧桐的弘毅路,就相当于当初两个学校的围墙。然而即使合并之前,当时的川大已经是西南最具人文底蕴的高等学府。
记得江安馆有本不错的书叫《禅机 1840-1949中国人的另类脸谱》,里面有一个段子说川大47年开始招生,一位留洋博士讲康德哲学,结果学生都听不懂,等到期末的时候一个学生在自己试卷上打了零分并留言说老师您讲的太好了,可惜我资质平庸答不上一道题,看样子要得零分,希望老师照顾学生颜面,让学生自己先打零分吧。后来那老师觉得这学生留言富有逻辑,就在0前面加了一个6让他过了。当年的大学自由如此。
我们故事的两位猪脚当然没有遇上那个最好的时代,但是80年代的川大也远没有今天这么空泛压抑。男猪脚学的是土木水利,我们姑且叫他林,女猪脚学国文,我们称她凌好了,这个故事放在今天大概就是“建环小哥和文新妹纸的激情岁月”。可惜故事本身并不那么激情,林神出鬼没喜欢上了国文系的凌,喜欢得要命,本着近水楼台先得月远了只有小月月的原则,他决定转到国文系。我们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考证当时的川大转专业是否像今天这么难,所以无法脑补男猪转去国文系经历了何等的艰辛,只知道他最终得偿所愿。
然而男猪没有想到的是,其实女猪也对他有好感,当然我们也不知道她是因为被男猪的诚心感动,还是在那之前早对男猪有感觉。我们所知道的是,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女猪喜欢徐志摩,喜欢英国文学,说她最大的心愿是带着一本志摩诗徜徉在剑桥校园里。而男猪,前面其实已经说了,喜欢建筑,没有什么充满浪漫主义的梦想。两人在一起之后,他甚至想过重新转回原专业学自己钟爱的专业,但是他没有把这个想法和盘托出,也许他是太在意,害怕这会被她视为一场欺骗。相反地他开始尝试去读女猪喜欢的而他之前闻所未闻的诗人的著作:华兹华斯、拜伦、济慈……
就这样过了两年,大四,中间两人是否因为一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吵过架我们无从得知,我们只知道男猪一如既往地喜欢女猪,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女猪对男猪的感觉如何,因为男猪一直担心不通文墨的自己无法在心灵上与女猪交流,而我们知道一个人越是担心自己表现不好表现就越不好。
女猪最后还是决定去英国,而男猪并没有强留,送走女猪后,他没有服从学校分配(笔者按:当时大学毕业是有铁饭碗的),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地,他选择了留级,念建筑。很多人对此都不能理解,他却从不辩白解释,埋首图纸堆,5年之后,林博士拒绝了多家设计院的邀请,选择了留校。
也许很多人都说他其实是在等着某个人吧,但是5年过去了,不,应该说10年,15年过去了,从当年她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而他也结婚了,成家了,娶妻生子,挣钱养家。故事说到这里其实相当乏味,笔者也开始犹豫把这个结局写出来会不会不合时宜,但是因为还没结束,只好强力为之。
当时的川大也已经走到了世纪之末,并校、并专业、人员调动、扩招,然后,筹建新校区。世纪之初,江安校区最终落成,图书馆、教学楼接踵而起,其中不乏大师手笔,白石桥据说还是模仿的赵州桥。最后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建一座桥,跨明远湖和江安河,衔接东西两个区。这个课题,最后给了当时土木系最年轻、最富有才华的林。
林是谁?几乎所有人都已经忘记了当年那个举止出人意表的年轻人,特别是当这个年轻人成家立业,隐于市井之后。林很快交付了设计图,半年之后,江安长桥竣工,正赶在新学年开学之前。
418米,418,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一个数字,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除了深色大方块里面镶嵌字母的方砖,整座长桥再没其他新鲜创意之处,而那些杂乱无章的英文字母,也没有什么值得深究。
接下来,笔者请你睁大自己的眼睛,由我们,给你揭开这张神秘的面纱。
公元2003年,江安长桥设计完成
2003,在四进制中是第134个数字
长桥深色大方块一共多少个?
如果你不信,可以去数一数——134个
再猜一下,深色大方块里面的字母一共有多少个?
你猜对了——2003个
靠!
也许你要骂,搞了半天原来是四进制和数数!
不不不,我不是要数数,我是在告诉你,曾经有个年轻人,更确切地说是已经老去的当年的年轻人,在这座桥里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思。
爱尔兰神秘主义诗人叶慈写过一首诗,叫《当你老了(when you are old)》。大约30年前,川大国文系有个叫凌的女生,喜欢徐志摩,喜欢英国文学,土木系有个叫林的男生很喜欢她。后来,女生去了英国,临走前男生送了她一本《苇间风》,他其实有些话想和她说,都寄托在了《苇间风》这本诗集中某首诗里面。20年后,他把这首诗,刻在了川大。这首诗,就刻在你每天走过的长桥。从第18个方块开始,到第117个。
为什么这样?
因为长桥太长,而诗只有短短100个词。
整整100个。
100个词有多长?比秦观的《鹊桥仙》是要长一点,差不多和柳永的《雨霖铃》一样长,或许还要短些。
谁说中国的文字言简意赅?其实若要表达深挚的感情,语言没有差别。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世界很小,我们就这样遇见;
世界太大,一旦分开就很难再见。
你若是喜欢徐志摩的林徽因,我情愿做你身后默默等待的梁思成。
可惜这些话你都没有听见。
我不是没有舍不得你,越是喜欢你,就越不敢在你面前出现;
从你生活中消失,从你生命中消失。
但我其实一直都在你身后等待,看你会不会回过头来看我。
也许当你回来时,我们都已经变了;
但我会用尽一切办法让你知道我一直在原地张望,朝你离开的方向。
直到我们都老了,地老天荒。
附: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William Butl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如果有一天去成都,定要看江安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