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网

毕友网 > 分享 > 推荐 > 张伟推荐:马曙光: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力量

马曙光: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力量

2014-02-20 15:47:24张伟 12352

  【毕友导读】:本文由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5级会计系、农行雅安分行张伟推荐。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传统银行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农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马曙光近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会脱离金融这个本质,以金融见长的银行仍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力量。


马曙光: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力量

  从揭开面纱到掀起热潮再到火爆疯抢,余额宝、理财通等横空出世的互联网理财工具汹涌而来、迅猛出击,由此而搅动的“草根理财”变局已势不可当。互联网金融“革了银行的命”的结论还为时尚早,但“动了银行的奶酪”已是不争事实。越来越多的冲击或许还会出现,习惯过好日子的银行在未来十面埋伏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如何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我们将通过“对话互联网金融”系列访谈寻找答案。

  在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众多互联网企业纷纷在支付、融资、理财等传统银行优势业务领域攻城略地、抢足风头,令“高大上”传统银行业颇感冲击甚至威胁。

  随着互联网企业继续向金融领域渗透,传统银行亦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创新探索,2014年互联网金融热潮仍将继续迸发。在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中,传统银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边界和定位。

  “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农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马曙光近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互联网金融,不会脱离金融这个本质,以金融见长的银行仍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力量。

  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不脱离金融本质

  《中国经营报》:当前互联网企业已经向小额信贷、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怎么看当前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趋势?对银行哪些业务造成了冲击?

  马曙光:互联网金融兴起并蓬勃发展,从根本上讲源于在客户多样化在线金融需求不断增长形势下,单纯依靠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新兴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社会关系服务于生产力的一个印证。

  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业务,与其说是对银行造成了冲击,不如说是唤醒了客户的潜在金融需求,激发了“草根”阶层的金融意识,为银行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机会,同时它所产生“鲇鱼效应”对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银行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审视自身业务。一方面,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比如产品迭代快、用户体验好、数据应用广等,值得传统银行吸收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保险销售、信用卡还款等银行业务全面进军,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理财的火爆,尤其是网络理财的低门槛特性引起网民极大追捧,推动资金走向市场化,这些趋势都是金融机构应该重点关注的趋势。

  《中国经营报》: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银行如何认清自己的边界和定位?

  马曙光: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融机构是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和有力推动者。早在互联网企业之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已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行金融电子化,进行数据大集中,建立了自己的全国计算机网络。之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更是通过公众互联网与客户对接,以电子银行为主阵地,积极推进金融电商化的进程:以门户网站、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渠道作为载体,建设网络金融生态圈,建成立体在线的销售体系,培育在线金融客户群体,逐步探索数据应用模式。通过多年努力,培育了数亿具有互联网消费习惯的忠实客户,推出了涵盖包括资产、负债、中间业务在内的绝大部分银行业务,电子银行品牌家喻户晓。同时,电子银行便捷、灵活的服务吸引了更多成长型、高价值的年轻客户,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优质客户群体。

  众多传统银行“触电”,目的是通过电商服务网住客户,拥有交易数据,保住金融阵地。以当前多家银行搭建金融开放平台为例,金融同业倾力建设集B2C、B2B、金融商城等功能于一体、各种服务聚合互动的生态体系,实质是银行通过平台积聚人气和商户,获取金融数据。因为平台是参与电子商务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基础和根本,是获得数据的重要的可持续来源。在平台内,金融与商务、社交功能互相融合,实现单一产品、单向服务向组合产品、综合服务的延伸,积累客户网络数据,依靠企业的进、销、存等行为数据和上下游供应链信息,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

  归根结底,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电商化,是金融服务的电子商务模式,只是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销售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银行从事互联网金融,不会脱离金融这个本质。线下金融依旧是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方式,以电子银行为代表的在线金融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银行一方面要关注热点,认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创新突破,同时也要保持定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去做一些银行不擅长、与金融服务无关的创新,或者脱离银行的实际去做一些蕴含巨大风险的所谓创新业务。

  移动互联潜力巨大

  《中国经营报》:银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作为国有大型银行,农行布局互联网金融的思路是什么?

  马曙光:面对当前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态势,商业银行也在不断调整战略,加快转型。基于对互联网金融的前瞻研究、探索实践以及对未来发展展望,农行行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已经将对互联网金融上升到全行战略统筹层面,无论是在顶层机构设计,还是具体业务创新都根据当前形势的发展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并在总行成立互联网金融推进领导小组,统筹进行规划设计和协调推进。

  在宏观发展战略上,农行将引入“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建设更具独立性、更加高效的组织结构,降低门槛,开放协作。同时,充分依托现有业务、技术和客户基础,全面融合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加快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和技术应用创新,完善产品研发体系、运营支持体系和线上风控体系,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方向转型。

  当前,农行发力互联网金融已经确定了1个、6个、3个重点建设工程,简称“163”工程,主要是围绕门户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社交金融四个重点领域,着重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架构设计与流程优化、体验提升与应用扩展,数据挖掘与增值服务三大方向的突破。“1”是客户信息整合项目,旨在构建身份唯一、信息全面和多纬度展现的客户全景信息视图,最终实现“一点注册,多渠道开通”;“6”是围绕客户体验,确定了客户体验提升、个人理财融资、企业理财融资、电商金融创新、社交金融创新和移动金融创新6个项目;“3”是在数据挖掘与增值方面,通过建设电子银行数据仓库、实施精准营销、建成电子银行积分系统,实现数据专业应用,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新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中国经营报》:作为发力互联网金融新举措,近期农行发布了“一大平台(即移动金融开放平台)+四类应用(即绿色移动类、绿色理财类、绿色支付类和绿色安全类)”战略矩阵。农行对未来移动互联发展趋势有何判断?

  马曙光: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竞争集中在门户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和社交金融等四个阵地,移动金融是非常关键的业务领域。根据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手机网民规模5亿,年增长率19%,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与此同时,2013年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高达73%,远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可见手机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上网人数的增加,加载于手机的各类金融应用必将越来越多,移动互联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2014年,农行将按照移动金融“掌赢行动”实施路径,继续加大对移动金融领域的拓展力度,在掌上银行建设上,启动掌上银行品质提升工程,优化交互体验设计,丰富贵金属、国债、外汇交易等投资理财功能;创新移动支付,通过建设自有TSM平台,加快空中发卡、近场支付在全行推广,推动移动支付与掌上银行的功能融合;丰富移动商务,以移动金融开放平台为基础,建立面向系统内分行、外部机构和个人开发者的开放机制,引入各类商务应用,构建特色化移动端商圈,打造涵盖支付、消费、理财等全方位的移动用户环境;扩展移动协同,创新短信的上行下行增值服务,建立短信营销发送平台和基于微信等社交载体的微信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