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期比较(自上世纪70年代企业风险管理进入发展期,到2006年我国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文件为止),我国危机管理(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将近30年,我国民营企业危机管理的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将近半个世纪(到2013年),在中西部地区,我国一部分民营中小型企业居然还处在“经验管理时代”。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危机管理思想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萌芽,本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的企业危机管理已日趋成熟,而我国的企业危机管理才开始起步,由此可见,我国危机管理(企业)的现状不仅令人担忧,而且也不容乐观。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的危机管理思想,有关危机管理的学说比西方国家早几千年,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我国政府层面的危机管理(企业)还处在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国有大型企业(主要是中央企业,重点是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上市公司)的危机管理正在起步;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危机管理几乎处在萌芽和雏形状态,造成我国危机管理(企业)总体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除了历史条件和企业自身原因之外,我国政府层面的“驱动管理”(作者语)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政府驱动马力不足。
现代社会,人类无非面临两大危机的威胁和挑战,一是应对社会现象的复杂变化即公共危机,一是应对经济现象的复杂变化即企业危机。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国际局势等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而应对企业危机的能力和水平还处在学习、探索和总结阶段。关于企业危机的应对和管理,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了相关法规(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等),但政府驱动的范围却在中央企业与上市公司之间,我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控制管理和风险管理还没有纳入国家规范的总体规划之中。这样一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控制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政府驱动的一块软肋,如果民营企业的“内控”与“风管”形成不了大的气候,那么我国危机管理(企业)的高潮就不会迅速到来。道理很简单,因为企业的“内控”和“风管”是企业危管的前奏,也是企业危管的第一步。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危机管理之所以能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政府驱动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际上,我国民营企业的“内控”、“风管”和“危管”整体能动性即“整体自觉性”都普遍较弱,迫切需要政府驱动这一推力,迫使或促使企业重视危机的防治与管理,以此带动整个企业迅速进入“全面危机管理时代”。
二、行业驱动力度不够。
行业驱动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和法规作支撑,也就是说,政府驱动是行业驱动的必要前提。由于政府驱动给力不足,行业驱动也就显得力度不够,比如法律法规与财税金融等对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管理机构(如危机管理协会或联合会),企业危机管理的行业标准、管理制度、学科体系没有建立或不完善,企业危机管理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也未完全跟上。由于缺乏行业的正确指导和产业的规范驱动,我国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的发展速度也就比较缓慢,这对民营企业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国民营企业的危机管理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行业驱动力度不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三、导向驱动声势不大。
无论哪类危机,一旦爆发都将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或灾难。所以,公共危机教育与企业危机教育都应从最基层开始抓起,这是增强国民危机意识的最好办法和有效途径。恰恰相反,我国大中院校基本没有普及公共危机基本常识的教育,管理类院校也没有开设企业危机基本常识的教育课程,就连我国主流媒体也很难捕捉到危机教育的信息。导向驱动也是以政府危机为前提条件的,失去政府驱动的推力,导向驱动是很难有所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