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友导读】:本文由四川大学2011级MBA程思议推荐。江南愤青是陈宇的笔名,他是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研究得较为深刻的仅有几人之一,本文是他在复星金融年会上的演讲。
江南愤青复星金融年会演讲:互联网金融到底是?
一、互联网金融是开放性命题
专家谈不上,因为互联网金融是开放性的命题,而且是无法通过过去来描述未来的领域。所以不太可能有专家,如果非要说有专家,只能可能是两人,一种是创业者,一种是投资人。这两类人,哪怕再屌丝,再草根,再不高富帅,都可能是真专家。因为他比我们都想的多,思考的多,深入的多,他们前者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的代价,后者以金钱的代价来证明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这两类人都有动力和资格来证明自己对互联网的理解,一般人都还属于看热闹的居多。
刚才看了这个短片有很大的感受。回想过去我读小学时,就听说有人造卫星,可以有手机之类的东西,那个时候觉得不可想象,但是现在每个人都在用。回头看,十几年过去了,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绝对不是突然间颠覆的。不会说你一觉醒来,世界就变了,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它每天都在改变我们。只是你自己不觉得,等到十五年以后回头一看,才发现你被改变了。很多东西看上去当时很震惊,但回头看就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所以我看到目前铺天盖地的互联网颠覆金融,我的感觉也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哪怕再怎么喊的天翻地覆,最终的路径肯定不会是像我们目前所想的,其实真正值得我们害怕的应该是那些润物细无声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是不能推断和预测的。世界也必然不是以我们所预料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世界从某个角度来看往往是随机偶然性事件而已。
我前几天在看科幻小说,也听了社科院何帆教授的演讲,很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很多事情的改变,作为个体都是没有选择权的。这个世界绝大部分事件都是随机偶然性事件,到底谁改变了这个世界,谁推动这个世界,都是很难说的事情。总体而言,天才是少数,脑残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差不多的人。以前大家认为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我不这么看。我觉得社会要么是精英推动,要么是脑残推动,但是肯定不是普通人推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类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搞死别的物种的过程,而这个搞死的过程中,基因突变很很重要。基因突变是在进化过程中打败别人,取得绝对性优势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基因突变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映了突变之后的个体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那个群体。它展现出了更高层次的技能,从而能给绝大部分的群体创造了一个进化的方向,并且带领了群体走到了这个过程中去。为什么叫突变,这本身就是反映了随机和不确定。突然而来不知道怎么就有的变化,就是突变。这个群体(基因突变后的群体)通俗解释来看,要么就是精英或者就是脑残。人类社会演变到现在,必然是这么个路径的。所以,我也一直不认为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必然的,因为突变的不确定性必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定会走到这一步,在另外一个空间,可能并不是人主宰地球。
这里涉当然也涉及到大数据思维的一些基本问题。大数据的核心其实是通过各类非相关数据之间一定的相关性来推断未来某种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里的基础是非相关数据的相关性要有一定的基础存在,或者要有足够的基础性样本数据。大数据本质其实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性的一些群体特征会必然产生的联系,所以大数据对于那些行为方式不太会发生变化的群体是能有效推演的。但是前面说了,对于那些往往会基因突变的精英或者脑残,其实是无效的。因为这些人必然不是按照正常群体的逻辑走的,他干的事不能被预测。所以我们往往发现,大数据永远预测不了一些事件,而恰恰他所不能预测的事件却是最致命的—这些人往往改变了世界的运行。于是,科学家到最后都基本上形成了上帝其实也是通过扔筛子来决定世界的运行的结论。
谈这么多的目的,其实只是想说明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其实也是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的,不是通过过去可以去预测未来的。互联网本身的逻辑就是颠覆和自我颠覆的概念,它需要靠想象力去创造出这个世界未曾有过的东西,才能实现它的成功之路,所以互联网是很难通过过去来对未来实现推演的。你所有对互联网的了解的知识,对于未来可能都会增加你的负担而不会成为你的积累。这是一个新事物—另外一个维度的东西,我们只能尝试去推演,但是推演的结论基本上很难一定是正确的。
所以互联网金融这个事,虽然我们说了很多概念,但是真是什么没人弄明白。总的来说,互联网金融未来有极大想象力,这个我认同。它毕竟把人类生活改变了必然会影响人的消费行为,从而改变人类的金融交易行为。但是目前的过程中,可能没有大家想得那么震撼。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说互联网金融是噱头大于实质,理论大于实践。互联网到底在现在的业态是什么?目前我们看到的东西是什么?会改变一些什么东西?现实看来,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二、美国的互联网金融特征
上次在复星做过一个交流,当天晚上就到美国,去了很多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富国也去了。我先把感受跟大家讲一下。
因为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有一个词就是是网贷,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美国搞了全球网贷峰会(LENDIT)。事实上,美国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很难翻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因为没有这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就导致美国没中国这么热。我去谷歌,跟高级副总裁聊了一下,跟惠普也聊了一下,再到富国银行跟他们聊。有一个很大的感受:美国有两个特征跟中国不一样。
第一个特征,美国是一个慢生活国家。这次去他们正好是黑色星期五—购物,很多人就是其乐融融的在那搭帐篷,排队,很享受。支付过程中大量的人用支票支付,于是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网购(音)。他们说早一天晚一天到,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这是因为美国是慢生活国家(欧洲也有这样的特征),不像中国、日本那样面临极大的挑战,每天起来都像有一座大山压着你,所以它对效率要求不高。跨州支付,从一个州到另外一个州要三到五天,跨行支付也是三到五天。中国这样的话,银行业早就被围攻了,但是美国就是这样。而互联网代表了什么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对效率不是那么注重的国家,互联网就是去效率的,它不需要这么高的效率维持整个国家往前走。当然,这也跟整个系统落后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还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慢生活的国家。
第二个特征,美国是一个社区化生存的国家。这导致社区银行在美国可以生存下来,而且还能在美国实现屌丝逆袭。富国银行就是利用社区银行实现全球第一的。从社区化角度来看,美国社区银行存在并得以发展有其坚实的基础,但是中国如果生搬硬套这一模式,很有可能是死路一条。具体来看,美国的整个国家典型特征是地广人稀。国土面积虽然和中国不相上下,但人口却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并且可居住面积要远高于中国。在整体生活比较安逸的情况下,美国的群居方式更多以离开市中心一段距离的集中式居住为特征。大量的散落在城市周围,形成一个又一个社区。显然,中国是走不到这条路上来的。社区化业态使得美国的电商跟中国就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事情。美国这种散落的居住方式,使得电商背后的物流成本极高,压根无法支撑电商行业的发展。一个社区没多少人口,因而无法通过人数集中购买来摊薄单位快递成本,从而使得美国电商不如中国。另外,从社区银行角度来看,在社区门口设置自动化一体设备的方式是美国富国银行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那个时候网络设备并不发达。同时,银行业一直在走各种差异化竞争,富国银行通过大量的设立社区银行,获得了极为低廉的资金入口。在美国,富国银行的利差高于其他银行,很大程度来自于抢占社区入口。但是中国有这样的社区化业态吗?我认为中国有城镇化趋势,但是没有社区趋势。美国旧金山就75万人口都已经是美国西部第二大城市了,第一大城市洛杉矶也就三百万人口。中国一个中等规模三线城市可能都超越这个数字了。所以,中国目前步入的其实是人口城市化趋势。大量的人口聚集到城市的过程是集中趋势,社区化代表的是分散趋势。中国的社区银行生搬硬套美国模式,基本就是死路一条。在加上网络的不断普及,大量线下业务的线上化趋势,靠谱设网点—哪怕就是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我看也不是很靠谱的行为。
第三个特征,金融业高度发达,竞争高度激烈。其实,中国金融业效率已经站在全球之颠。因为日本没有支付公司,美国有那么几家支付公司,即使有支付公司也要三到五天才能快速支付,可见中国在支付上效率已经是全球之颠。但是美国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我们去的第八大银行就是马戏团银行,里面唱歌跳舞,就是为了吸引你,无所不用其极。它的金融业已经相对开放,激烈竞争以后没有留给互联网公司特别多的机会。所以谷歌副总裁说,为什么我们要去搞银行业?第一不赚钱,这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这是对的,美国30年前银行业就是一个很苦逼的行业,而且也不是暴利性的行业。银行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今天赚这么多钱,以后是不是你的,你也不知道,只有你死的那天才知道是不是你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美国经过长期实践,美国银行业的估值PB就1.8倍。所以他讲,不想进去,进去也没有意思。第二个就是没有留给我们特别多的机会,我们进去搞不过人家,让我们唱歌跳舞,也跳不过人家。所以他对金融这个行业不感兴趣。
三、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特征
(一)监管套利是根本因素
但是他不干金融业,干什么呢?他干了一个事儿。谷歌有一个谷歌金融战略,在硅谷干金融服务,主要就是帮助金融业进行更好的风险识别。他可以不挖矿,但是可以卖水卖衣服给挖矿的人。这就印证了一个观点,目前中国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到底怎么下呢?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开放性命题,我们国内两个比较有名的定义。第一个定义是谢平教授说的,他说未来会出现第三种融资方式—互联网融资,独立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资金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从而去中介化。第二个定义是马云下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确切的说,金融互联网的概念其实是我提的,有人可以作证,我是靠骂阿里出名的。阿里说不公平,让我去看他们在做什么,再写文章比较好。去看了它的阿里信贷工厂,的确很震撼,也学到很多东西。但是我最后说你们应该叫金融互联网,无非是把金融业务网络化。这样看,银行干的全是互联网金融。你们没有表现出跟银行不一样的地方,无论是思维差异、客户,都没有表现出差异。你们要想清楚,到底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这其实是不一样的范畴。到现在我也认为是不一样的范畴。他当时答复说,对,我们做的是金融互联网。后来据说,他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讨论,得出结论就说我们要干互联网金融。然后马云的定义就出来了,他说我们叫互联网金融,我们互联网企业干。
从中美差异来看,互联网金融这么下定义,也有道理。美国更多是反映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自我优化、升级,在美国这是主流。中国不是,中国所有互联网金融指的都是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入金融业。所以中国这么下定义,银行干任何事情都不是互联网金融。这也很有道理。背后反映的就是我国监管体系出现了问题。大范围讲,我们的监管体系是一围墙,人为的树了一道围墙。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也出不来。日子好过的时候里面的人可以每天吃喝好,玩得好,不好的时候想出来,不行。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今天所有人谈创新,我可以泼一喷冷水,你们干不了,因为你们干了,人家立马就干上。
所以我们现在互联网成为了越狱工具,大量里面的人希望用互联网爬到墙外。这种围墙效应很可怕,集中体现为高利贷。美国也有高利贷,百分之5000的高利贷。你只有把墙拆掉,才能让社会的水平均分配到每个地方,从而降低普遍性利率。而我国是普遍性高利贷,我国普遍就是7、8、9、10、12,这就反映为围墙外面的人要拿到围墙里的钱要干两件事。要么不向围墙里的人要,就搞一个民间高利贷。既然你们不服务,我们就自己搞。另外一个就是走私,挖个洞,把里面东西偷出来。这就是中国现在这个阶段的情形。
互联网未来会怎么样,我们不管。但是,我可以大胆的说当前所有互联网金融,监管套利是金融互联网这么火的根本因素。原先支付宝虽然没有规定沉淀基金的收益是不是属于利息收入,但是利息税确实在交,就意味着这部分的收益归支付宝所有了。零成本进来,到银行拿一个固定收益3到4,都是支付宝的收益。过去几年一直这么干,现在备付金管理办法出来以后,不允许这么玩了,就借道转为货币基金,对他而言是失去了利差,但是获得了货币基金的销售管理费,有段时间我说,余额宝其实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游戏,不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这一现象背后的本质就是用互联网技术把原先银行一直遮遮掩掩的遮羞布拉下来了。货币基金十多年了,但是规模一直起不来,是因为原来银行不想干货币基金,好端端的0.3几的收益,干嘛给你6、7,但是管理办法出来以后,使得支付宝没得玩了,然后就让给屌丝来理财。让屌丝自己把这部分钱变成货币基金,一键按钮就让0.3的收益普遍变成了5%以上的收益,这是技术还是套利?前提是要有利可套,利率存款的管制使得技术可套利。跟创新有多大关系?
如果说是互联网技术创新,那就意味着只要是互联网公司,就应该都可以成功,但是现在成功的除了微信理财通、余额宝,还有谁?所以,这必然不是一个普通性的技术成功。因为微信、余额宝有两个基础性特征,都有极大的客户群,都提供了正相关的东西,所以他不是一种技术的成功。技术性是普遍性的东西,谁都可以用。现在我们说银行开始大反击,银行一旦反击,就是银行的自我革命,就是要自己搞死自己。直接抬高银行成本,没办法,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银行甚至都找不到对手是谁,他们的对手其实是利率管制。
余额宝的本质,就是余额管理,帮你获得高收益。他能有正面替代的效应,能够打败余额宝的,只有客户群比余额宝更高的才可以打败。有两个可能可以打败,一个是微信,因为微信表现了更多的客户群,但是微信没有表现更多的余额账户,所以不一定。第二个是银行,肯定可以打败余额宝,但是打败以后它自己估计死得更惨。
还有一点,他们对社会,到底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余额宝最大的意义其实是倒逼了金融机构的自我革命,变相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提前到来。这个对银行而言,很可能是噩梦的开始,现在已经不少银行不得不对存款利率进行市场调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可能是他的核心意义所在。
互联网金融现在因为大量的套利,也使得金融监管的政策被倒逼了。因为里面的人都在呼吁,人家都能干,干得热血朝天,我就不能干,凭什么?P2P干的事情跟银行一模一样,但什么都能干,明显的差别监管。我们一个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只能走到1.5亿的事情,而我们一个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可以干十几个亿的事情。能力问题?技术问题?不可能,监管问题!所以这个角度上,我们金融机构做不了创新,一创新,因为你创新只能贴着边走或者越界,越界就是违法。所以中国金融人才全在牢里,这是有道理的。你能玩,人家都能玩。
从这个角度上,他就一个大擂台,所有人,哪怕工夫再好都要舞功全废,跑到台上跟人家对打,却只能用嘴咬,能好看么?这就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如果还是一个擂台制,围墙制的,那你互联网的公司拿到牌照以后,也到上面来,这相当于自费武功,没有任何优势。所以搞死阿里最好的板就是给他发一张牌照,受跟你一样的监管,它武功就废了。另外就是擂台慢慢往外演,监管不断放开。演到外面的时候,因为长期压制有能力的也没能力了,在里面的人也变得没能力了。外面的人倒好,腥风血雨杀几十年都比你们能干,你就搞不过人家了。所以民营有没有机会?有,有一定的机会,人家在高利贷市场玩了这么多年,都是在刀尖上游走的。在外面活下来的人都是精英,里面活下来的人不一定是精英。以后监管不断放开的情况下,人家有可能比你玩得好,这是我对金融监管的想法和看法。
(二)渠道优势有限
互联网回到最后,互联网代表了什么东西?互联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更多是渠道的概念。因为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干的事情,就是借钱给高富帅用,从来没有把高富帅的钱借给屌丝的习惯。因为那是慈善生意,不是金融机构干的事情。但是互联网干的事情,就是在渠道上把屌丝的钱拿进来,这点上是相同的。但是不同的是,现在互联网要借给屌丝用,而不是高富帅。因为高富帅可能不需要互联网。
讲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两个,一个是人才,要高薪挖人才,这是对的。但是比人才更重要的是天气,金融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某个意义讲,巴菲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他可以超越大多数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么多年绝大多数都是随波逐流的,天气是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互联网在里面能扮演什么角色?既改变不了人,也改变不了天气。它在资管领域的优势就是把一件琐碎的事情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单位成本降下来。这就是渠道边际成本递减的概念。做一件事,标准化以后,通过互联网,成本越来越低,这就是渠道的概念。但是从渠道角度考虑,互联网公司只有庞大的基础客户群的公司有机会,才能做搭便车的事情。余额宝的逻辑,就是必须先建一个阿里,才有可能做余额宝的事儿。
从渠道角度来考虑,我对互联网的技术是不认同的。渠道必然符合两个特征才有可能。第一个特征,供大于求。第二个特征,同质化。这种情况下,你对渠道才会有依赖。如果本身供不应求的产品,像信托,有段时间秒杀,根本不需要渠道。第二,一旦体现差异化,符合某类人的胃口,这个时候人家会自动找上门来。对渠道依赖性也不强。渠道目前就是体现为同质化的特征,且大量依赖流量入口。其实,这是目前财富管理的悲哀,真是没办法干。很多人路演跟我推荐这个推荐那个,其实说实话,都是刚性兑付的世界,你看谁收益率高,你就买谁的就行了。哪里有哪儿么多事情。从某个角度上,财富管理也好,资产管理也好,渠道上对互联网,意义真不大。因为未来互联网总是会体现差异化的,同质化毕竟是过渡性情况。现在大银行跟小银行存款价格一致,肯定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体现风险对价啊。以后多半不会,所以渠道意义很有限。